最近【舌尖上的中國】引發了公眾的高度關注。這部看起來題材並不重大,內容也沒有很多深意的關於美食的紀錄片形成了卻贏得了電視觀眾的迷戀和網上的一片好評。 【舌尖上的中國】把中國美食文化進行了一次深刻的、精心的挖掘,通過每一個個體展現出來,很深入也很透徹。它把前衛的紀錄片的理念和傳統的美食文化結合起來。紀錄片就是記錄人的命運,在這個片子中,它把食物也看作一種生命,當一個人看待,它的出生、發展,它的生命的每一點特徵都展現出來,所以讓人感動。同時發掘在食物的美下面的人的專注和迷戀,從而將食物之美和人之美和諧地展現出來。。有美食和爲了這些美食而生活的人,美食背後的故事和美食背後的人讓美食本身變成了活的生命。而畫面的璀璨和迷人著力把飲食文化之美,把食物的性靈展現得異常充分。這是一部用心製作的紀錄片,也體現了中國紀錄片的最新的成就。過去我們也有許多紀錄片,但是比較重視人的社會屬性,一個人艱苦奮鬥,辛勤勞動,爲社會做貢獻,爲成功努力等等,宏大的目的往往是中心,而努力的過程不是那麼被重視。現在則不同,它淡化了人的社會屬性,僅僅關注人的本身,一個人的努力,原本就是一種美、一種文化、一種值得記錄的過程,這可能不是爲了什麼宏大的目標,但同樣值得尊敬,值得讚嘆。 這部電視片不是以議論縱橫、慷慨激揚爲中心的政論片,也不是以扣人心弦的人物命運和傳奇故事爲中心的傳統類型的紀錄片,也不是那種介紹文化的輝煌和歷史的悠久的歷史文化紀錄片,而是從一種日常生活之中引發的微妙的對於食物的感情所在。這種感情並不濃烈,並不產生那種強大的衝擊力,而是在悠緩平和之中所透露的從容和安詳,其間的韻味和情感都是在日常生活的平淡下面感受的。這種風格似乎還是我們的紀錄片中極少見到的。這種難度就是在於這不是用理性來製作的紀錄片,而是從人們的味覺這種感覺出發,以感覺開始的一種文化的追求。 這部電視片之所以引起了這麼大的反響,引來這麼多人的關注,其實也反映出當代的一個潮流,即日常生活的精緻化的空間已經確立,整個社會,尤其是作爲社會中堅的中等收入者已經開始領略中國生活中的優雅品味。。 在現代中國,由於中國人的生活一直處於一種匱乏的狀況,而中華民族也在進行著艱苦的奮鬥。我們所追求的是中國富強的大目標,我們對於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並不那麼重視,比如食物,就是吃飽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人們那時也常說吃飽吃好。這個吃好也和現在的概念不同,更多是粗獷式的大魚大肉,得到平時不容易得到的吃飽喝足的狀態就已經很難了。因此,在改革開放之後,隨著中國的發展,中國社會經歷了不短的大的鋪張時代,以多爲好,以高檔爲好。『大吃大喝』一度成爲了一種難以消除的社會風氣。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還是因爲過去太過於匱乏所產生的『補償效應』。但是在奧運以後,近些年來,這種鋪張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的年輕人,多是吃飽以後成長起來的,沒有經過挨餓的年代,所以追求更高的品味和境界,追求味中味,也追求味外味,把文化、品味融在生活之中。從感覺出發,從中國人獨特的感覺中,發現、品味一種精緻的生活。 這樣一部紀錄片,也反映出人們觀察生活角度的不同,認同民族文化角度也有了變化。我們常說軟實力建設,過去我們依靠的是悲情,依靠個人的犧牲來達到社會認同,一說中華民族,我們就直接聯想到悲壯、奮鬥、犧牲自我,那些講究生活細節的部分被稱爲『小資情調』,不大被人重視。當年的林語堂提倡精緻文化和日常生活的趣味,也受到了多方的批評。這是由於當時中國所面臨的深刻的民族危機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同樣,一說到美,我們所注重的也大多也是山河壯美、文明悠久等等這些宏大的概念,注重的是我們足以驕傲和自豪的宏大的敘述。但是現在【舌尖上的中國】的美是生活之美,開始發現和品味本土日常生活中的美,從這種生活的美發展一種精緻文化,而由此也可以達到一種社會認同。通過這種日常生活的精緻化而來的對於中國的認同確實是一種新的事物,它是中華民族跨出了自己的歷史悲情之後所產生的新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正是中國文化的魅力的一個缺少我們的體認和發現,卻不可忽略和具有相當價值的部分。中國人開始注重自己的日常生活,開始讓自己的生活精緻化,這其實也是一種文化和精神的提升,也是中國的生活值得我們迷戀的一部分。 從這裡,我們可以悟到在這個新的階段,我們如何建構自己的文化認同,如何讓我們所講述的中國的故事爲自己的社會和其他的社會所認可的新的路徑。從舌尖開始的認同之旅給了我們許多有意義的啟示。(張頤武 中國網專家博客) 來源:中國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