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索維爾提出過『人類資本』的概念。他在著作【美國種族簡史】中這樣寫道: 當那些經過奮鬥由窮變富的人去世而又沒有生育在數量上足以代替自己的子女時,這就意味着下一代的人還得白手起家去重複他們的奮鬥,因為他們沒有留下多少後代來利用他們的成功所造就的優勢。換句話說,低收入種族所積累起來的『人類資本』,有一部分就這樣一代一代被白白葬送掉了…… 事實上,這一概念不僅適用美國歷史,也足以鏡鑒當今的中國文化發展。 相比於索維爾所言的家族財富,中華文明幾千年的發展,累積了更多寶貴的『人類資本』。而傳承這些精神財富,除了官方的辦學、修史、刊刻圖書等文化活動,更多依靠的是各個時期的『文化世家』。 歷史上國人的治學十分看重『家學淵源』。關於世家與學術文化之間的關係,陳寅恪曾有精到論述。早期的文化世家有魏晉時期的王、謝家族,史稱『王謝風流』。近代亦有『五大文化世家』:廣東新會梁氏、浙江德清俞氏、江西義寧陳氏、江南錢氏、安徽建德周氏,其成就堪稱燭照整部中國文化史。 不但通都大邑,即便是偏僻鄉村,也散落着以『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自許的書香門第。這些世代相襲的文化家族,如繁星般遍布中華大地,編織出一張中國文化發展的版圖;又如千山萬壑間流淌出來的涓涓細流,匯成中華文化的滔滔大河,承擔着中國文化傳承的使命。 不過,一個家族的『人類資本』若想傳承下來,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其一是良好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近代著名學者錢偉長曾回憶說:『我們錢氏家族十分注意家教,有家訓的指引,家庭教育有方,故後人得益很大。』中國人古有『幼承庭訓』之說,而江南錢氏也有『錢氏家訓』、『錢王遺訓』傳世。嚴格有效的家庭教育,奠定了他們日後為人治學的根基,包括器識和格局。要說起跑線,這才是真正的『起跑線』。 條件之二,則是一定的人口基數,即家族的總人口。過去的文化世家都是大家庭,同一輩分中通常有多名男丁。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育有四子兩女,梁啓超育有五子四女。子嗣眾多,則更有可能出現天資聰穎、以讀書做學問為志業的子弟,從而在概率上保證家族的文化優勢代代傳承,不致中斷。事實上,歷史上的這些『文化世家』,人才的湧現往往呈『集群』現象,『錢氏三兄弟』、『周氏三兄弟』、『陳氏三傑』,都曾在當時傳為佳話。 需要指出的是,文化領域的『人類資本』,其累積過程往往需要四五代人,經過上百年的不懈努力,才能夠開花結果,蔚成氣候。倘若沒有足夠的後代繼承,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恐怕只能白白喪失了。 近代以來,中國從未忽視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但各文化世家的命途卻不可不謂多舛。歷次的政治運動讓它們遭受重創,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掃蕩,使文化世家受到致命打擊。其子弟不但失去正常的讀書求學機會,連生存都成了問題,遑論完成家族文化傳承的使命。隨後而來的獨生子女政策,又使家族文化優勢的傳承失去了人口基數的支撐,境況愈發雪上加霜。 事實上,曾經在近代歷史上名噪一時的『五大文化世家』,如今已人丁寥落,鮮有繼承家學、從事文史的子弟。陳寅恪家族就是一例。在被尊為『大師』的陳衡恪陳寅恪兄弟之後,陳氏家族歷經四五代人,耗時200餘年辛苦積累的『人類資本』,卻行將後繼無人。中國歷史綿延上千年之久的『家學淵源』傳統,如今也瀕臨中斷。 這對一個民族的發展意味着什麼?我們的下一代是不是要像索維爾所描述的那樣,從頭開始,重複祖輩的奮鬥,去積累新的『人類資本』? 比之過去,我們國家越來越重視文化建設。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大劇院等文化設施越來越多,各地地方政府也不斷承諾,投入巨資支持文化創新。但仍有一個問題應當被提起:傳承傳統文化、搶救瀕臨滅絕的文化世家,是不是文化建設題中應有之義――我們還需要文化世家嗎?(王麗)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