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部族南遷並非人走家空 大約在公元前七世紀中期,當年留守在北方深處草原之上的黃帝后人――白狄族人東進到太行山東側,佔領了晉國統治力量薄弱的鮮虞地區,繼而向南接連侵佔了邢國和衛國。 歷史上傳說黃帝戰炎帝、戰蚩尤,地點就在河北涿郡附近。現在有一種說法,黃帝部族之所以挺進中原,引發這場戰爭,就是災害迫使黃帝部族南遷,到了原不屬於自己的領地。但這次南遷的最直接後果,不是這場戰爭,也不是誰勝誰負,而是紅山和仰韶兩大文明、黃帝和炎帝兩大部族會聚中原,形成我們今天的華夏族。 黃帝部落南遷,不意味一去不返,也不代表北方地區自此再無人煙。 春秋時代,大約在公元前七世紀中期,當年留守在北方深處草原之上的黃帝后人――白狄族人東進到太行山東側,佔領了晉國統治力量薄弱的鮮虞地區,繼而向南接連侵佔了邢國和衛國。齊桓公採納了管仲意見,統率中原諸侯討伐白狄,救援了邢國和衛國,阻止了強狄繼續向中原挺進的勢頭。對這段歷史,孔子曾有感而發:『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如果不是管仲,我差點就被白狄統治,那就要和他們一樣披着頭髮,衣服也要從左邊開襟了) 到了公元前五世紀,周王朝統治日漸衰落,中原進入戰國時代,與黃帝同族的北方白狄再度興起。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領子民向東越過太行山,定都在諸侯國勢力薄弱的地帶,在秦、齊、楚、魏、趙、韓、燕等七個『萬乘大國』的包圍中,建立起一個生機勃勃的中山國。這個『千乘小國』直到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後,才被攻滅。後來,在河北平山縣出土不少造型精美的中山國青銅器,青銅器上『猛虎噬鹿』的圖案傳遞着草原民族能征善戰的千古氣息。 需要說明的是,黃帝部落的南遷雖受氣候影響,由北至南的族群轉移卻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個緩慢、波折的漸進過程。有人離開,有人留守,有人走向中原走向南方甚至漂洋過海翻山越嶺走得更遠,還有人難捨鄉情,去而復來返歸故裏。 就這樣,南遷的黃帝部落中有人返歸北方老家,而因各種原因導致家園被毀的中原人,也有部分人被北方廣袤的土地所吸引而選擇北遷。這種南北東西交錯雜糅的遷徙路線變化無常,使得曾經荒蕪的地帶又有了人煙,故老的家園又有了傳承。同時,各部落的交往也超越了以往的地域局限,促進了大一統國家的形成,更促進了民族血脈的融合速度。 華夏族的上古雛形就這樣胎動腹中,用千百年的歲月醞釀破啼而出的驚艷一刻! (張松 遼瀋晚報)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