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梅州4月2日電 題:百年不倒石楣杆 彰顯客家人文精神
作者 楊草原 唐林珍 『耕讀傳家、崇文重教』是客家人傳承千年的優良傳統。從古至今,粵東客家地區梅州都有許多崇文重教的標誌,歷史久遠的有宅第、牌坊、石楣杆等。其中石楣杆是古時客家地區崇文重教特有的象徵。 如今,在梅州不少地區仍可見屹立數百年不倒的石楣杆。在一些古村落的宗祠或老祖屋門前,一根或數根並排而立,雕龍畫鳳,精美而莊重,高約十多米,格外引人注目。『石楣杆是以前客家人為銘記家族中考取了功名的人而立。』梅縣博物館館長朱迪光說,十年寒窗苦,一朝功成名就,客家人就在祖屋或祠堂前豎立石楣杆,以光門楣,激勵來者。 石楣杆是一種堅立的圓錐狀石柱,一般有三至四節,第一節為一支石筆,第二節柱體一般雕刻有『雙龍盤柱』、『魚躍龍門』等吉祥圖案,第三、第四節則用兩塊石頭固定,石上刻有『某人,某年,某科,中試第幾名進士(或加官銜)』等銘文。『如果功名越大,柱子則越高,花飾也越多越精緻。』朱迪光說。 在梅州市大埔縣茶陽村採訪,記者看到,孫中山的好友、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先生的故居『敬愛堂』門前高高豎立着5根飽經滄桑的石楣杆。『這幾根石楣杆立於明清時期,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了。這也表明鄒魯家族至少有5人考取過功名。』朱迪光說。 據了解,梅州歷來文風鼎盛。南宋時塾學遍布,明清時科甲鼎盛。清中葉以來,湧現出丁日昌、丘逢甲、黃遵憲、葉劍英、謝晉元等傑出歷史人物。辛亥革命以來,出了25名中國兩院院士、227名大學校長、474名將軍。 百年前,在梅州各地的圍龍屋或祠堂前,隨處可見高聳的石楣杆,如同客家人南遷的標杆,挺拔的腰杆脊梁,彰顯着客家的人文精神。如今,隨着時代的發展,客家地區立石楣杆銘記功名激勵後輩的做法雖已消失,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精神依然在延續。 梅州市近年新建的院士廣場中央便矗立着三根石楣杆。這三根石楣杆高近15米,分三節,杆身圓形,杆尾漸收,下節直徑約60厘米。東面楣杆的第一節雕刻了素潔的朵朵蓮花,周圍祥雲繚繞,盤旋而上,蘊含着客家讀書人所推崇、所追求的高潔品行和精神境界;西南面石楣杆的中段自下而上浮雕盤柱蛟龍,洋溢着世代客家人不甘沉淪、不屈不撓、奮鬥不息的精神;西北面石楣杆的中段浮雕魚躍龍門,鯉魚在浪花飛濺的激流中翻騰跳躍,象徵着客家人從古至今的激流勇進和人才輩出。 這三根石楣杆不再代表個人或家族的榮譽,而具有更普遍的意義,那就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精神。(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