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其樂融融說元宵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2-7-4 09:21| 發佈者: 買櫝還珠| 查看: 1729| 評論: 0|原作者: 何星亮(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研究員)|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放 燈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伎皆濃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唐・蘇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王弘力繪 ...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伎皆濃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唐・蘇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王弘力繪

猜燈謎

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富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戲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宋・周密【武林舊事】

王弘力繪

請紫姑神

紫姑本人家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祝云:『子胥不在(雲是其婿),曹夫人已行,(雲是其大婦)小姑可出。』――南朝・劉敬叔【異苑】

王弘力繪

吃元宵

早又元宵將近,寧榮二府皆張燈結綵。……至十五日之夕,賈母便在大花廳上命擺幾席酒,定一班小戲,滿掛各色佳燈,帶領榮寧二府各子侄孫男孫媳等家宴。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三回

戴敦邦繪

官民同樂

依照東京體例,通宵不禁,十三至十七,放燈五夜。教府尹點視居民勿令缺少;相公親自行春,務要與民同樂。――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六回

戴敦邦繪

1 元宵節的起源

元宵節始於何時,目前尚無可靠記載。據歷史文獻資料,西漢時已過元宵節,元宵節形成於西漢之前,似不成問題。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但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時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風俗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2 元宵節與春節的關係

正月十五元宵夜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傳統的過年,一般是到元宵節止,也就是說,元宵節既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也象徵過年活動的結束,因此,我國很多地方至今仍把過元宵叫作『出節』。如果說春節是過年的開始,那么元宵節則是過年的結束。元宵節過後,人們就開始恢復正常的生產和生活了。

在中國歷史上,元宵節熱鬧非凡,歡樂氣氛超過春節。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不分尊卑,不分等級,不分男女老幼,出門賞月,燃燈放焰,舞龍燈,舞獅子,擊太平鼓,跳秧歌,踩高蹺,猜燈謎,飲酒行令,共吃元宵,普天同慶,其樂融融,元宵節可以說是中國的『狂歡節』。現在元宵節沒有單列出來,被當作春節的一部分,但這兩個節日的文化內涵有所區別,春節更注重家庭內部,元宵節則是社會化的,是全民的。

3 元宵節是中國的狂歡節

世界上不少國家有狂歡節,元宵節具有西方狂歡節的基本特徵:

一是全民同歡。【隋書・音樂志】記載,隋代元宵慶典甚為隆重,表演者達三萬餘眾,奏樂者達一萬八千多人,遊玩觀燈的百姓不計其數。唐代元宵節更是盛況空前,中唐以後,元宵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

二是沒有等級、尊卑之別。元宵節一切平常的規範均不存在,君民同樂,君臣同歡,臣民同慶,萬眾狂歡。

三是沒有女性禁忌。傳統社會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男女交誼的機會。北宋歐陽修有詩云:『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書;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四是寬容反常行為。如『偷盜』是恥辱和違法的行為,但廣東省文昌縣有元宵夜『偷青』的習俗,夜裏到別人地裏摘取青菜,偷中的以挨罵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則以不挨罵為吉兆。

4 元宵節為什麼點花燈

張燈觀燈是元宵節的一大盛事。梁簡文帝蕭綱(503-551)曾寫過一篇【列燈賦】:『南油俱滿,西漆爭燃。蘇征安息,蠟出龍川。斜暉交映,倒影澄鮮。』描繪了當時宮廷在元宵張燈的盛況。

關於元宵節點燈習俗的起源,說法很多。一種看法認為該習俗起源於對火的崇拜,原始人發現火有驅散蟲蛇猛獸的神奇力量,於是有了在滿月之時燃燒篝火的祭儀,相沿成習就成了元宵的點燈習俗。今天,我國西南一些地區還有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的習俗。也有觀點認為,元宵燃燈習俗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5 元宵節為何吃元宵

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始於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團圓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樂幸福。傳統節日的各種祭品和食物,均有特定的象徵意義,從不少祭品和食品可以看到古代中國人祈求均衡和諧的理念。元宵與春節的餃子、端午的粽子、冬至的餛飩等食物有異曲同工之處,均為內肉外皮,象徵陽內陰外、陰陽和合包裹之象,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

6 元宵習俗的多樣化

首先,過節時間多樣化。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元宵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現在各地過節的時間也並不是固定在正月十五,像廣東客家地區一般是從初十開始過元宵節,直至正月十八,各姓氏、各村日期均不相同。

其次,節日娛樂習俗的多樣化。大多數地區過節都吃元宵,但一些地方不同,如河北靜海縣上元節以大饅頭為節食,廣東客家人則多以釀豆腐為主要的節食。有的地方舞龍燈、舞獅子,有的地方扭花鼓燈、踩高蹺,有的地方抬閣、劃旱船和獨竿橋等。

再次,信仰習俗的多樣性。元宵節關於祈求添丁生子的信仰十分明顯。因為『燈』與『丁』諧音,許多地區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祈求平安的習俗更為普遍。由於燈火具有驅魔降福、祈許光明的象徵意義,所以燃燈又具有避邪平安的意義。一些地區元宵節期間放天燈(孔明燈),稱之為『祈福燈』或『平安燈』,上面寫滿各種祈願,希望天燈能上達天庭,帶給人無限的希望和光明。

7 今天如何傳承元宵文化

英國人類學家特納認為,正常的『社會結構』是一種有階層、地位、貧富差別的體制,『反結構』是沒有等級之分、貧富之別、男女之別的時空,具有消除不滿和發泄情緒的功能,很多重要節慶儀式都屬於這種『反結構』。中國古代元宵節是全民的狂歡節,它對促進社會和諧、化解各種矛盾具有一定的功能。在節日期間,人人盡興而樂,可以緩解平時身體上的疲勞和精神上的壓力,節日期間一些反常行為,有利於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和緊張,促進人際關係的和諧。節日期間,不分地位高低,不分富貴貧賤,不分年齡大小,君民同樂,有利於促進不同階層的和諧,保障社會穩定。

除以上功能外,元宵節還有傳承傳統文化、凝聚人心的功能。幾乎所有華人都過元宵節,元宵節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情感內涵,這使人們能夠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存在,感受到中華民族血脈的流動。海外華人身處異國他鄉,每年通過親身參與元宵節的各種活動,在文化心理上確證了自己是一個中國人。因此,元宵節與其他重要傳統節日一樣,有利於增強人們的民族歸屬感、國家認同感。

繼承和弘揚元宵文化,是復興和弘揚中華文明的重要一環。我們需要秉持恢復、保護和創新相結合的原則,發掘元宵節的文化內涵和民俗活動,恢復和擴大其教育、娛樂和凝聚功能;創新元宵節文化的內容和形式,使之適應現代社會,世代相傳,永葆特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