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在碎片化的資訊時代 你是否有再寫一封信的衝動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4-1 19:34| 發布者: 沙坡| 查看: 1582| 評論: 0|來自: 錢江晚報

摘要: 『在不遠的未來,在那個即將被電子云統治的時代,信封會消失嗎?明信片會消失嗎?郵票會消失嗎?你學生時代辛苦練好的一手漂亮鋼筆字,會消失嗎?』 這些天,在郭敬明的微博上,出現了這麼幾行字。 郭敬明懷念 ...

『在不遠的未來,在那個即將被電子云統治的時代,信封會消失嗎?明信片會消失嗎?郵票會消失嗎?你學生時代辛苦練好的一手漂亮鋼筆字,會消失嗎?』

這些天,在郭敬明的微博上,出現了這麼幾行字。

郭敬明懷念的,是用筆在紙上寫字的質感,是書信那種深入內心的、隱秘而專注的交流方式。而借用微博,則更能喚起大眾的記憶。

在文學圈裡,這不僅僅是郭敬明一人的衝動。

劉心武的新書【人生有信】,是由去年他在【上海文學】雜誌上開的同名專欄結集而成。據他透露,開這個專欄的起因,是他前些年在裝修房子時,把許多裝東西的紙箱存放在了朋友家。其中一個被他遺忘的紙箱兩年後才被注意到――裡面有冰心等文化老人多年前寫給他的信函。

陳舊的信紙與墨跡所傳達的富有質量的情感,一時讓劉心武感到內疚,因爲他曾拒絕出席冰心病逝後黎巴嫩政府爲她追授勳章的儀式。

而蔣勛的【欲愛書】,則在他的粉絲中引發了一場猜謎遊戲。

這是這位美學大師一本極其私密的情書集,記錄了蔣勛寫給Ly’s M的12封信,寫自世界各地,是他分手後的懷情錄和持續一年的書寫治療。這位讓蔣勛一直魂牽夢縈的Ly’s M究竟是誰?從書信的字裡行間,有粉絲猜測Ly’s M是位男性,也有人認爲,Ly’s M可能不是一個具體的人,只是一種情感的抽象寄託。

或許只有紙信與筆墨,才能最完整、最原始地呈現這種深層次的隱秘情感。

比起隨時被刪除的電子郵件、140字的微博、符號化的簡訊,書信無疑代表著更鄭重其事的年代,同時也是更落子無悔的情感。

實際上,歷史上曾有不少作家,嘗試用書信的形式寫成小說。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盧梭的【新愛洛綺絲】、普希金的同名短篇小說【普希金】,這些經典之作,給予全世界讀者們無與倫比的代入體驗。

然而,時間與人不同,它不戀舊。

就像商店遭遇網店,紙質書遭遇電子閱讀,唱片遭遇流媒體,交響樂遭遇電聲樂隊,舞台劇遭遇電視劇,電影院遭遇高清在線播放器,膠捲遭遇數位相機……書信,在網際網路開始蔓延的那一刻起,就遭遇了電子郵件,乃至更爲快捷的手機簡訊。

人類在數百年工業文明時代創造的傳統生活方式,幾乎全面遭遇危機。面對效率極高的新技術產品,那些仍舊存留的生活方式,除了老客戶的習慣以外,幾乎只有真實的質感了。

在其中,書信以比上述幾例更快的速度,被取而代之。

新媒體時代很神奇,一天同樣24小時,似乎比我們小時候要短得多。這必然導致我們做每件事必須更短、更快,也必然導致信息的碎片化、思維的碎片化。

而更深層的因素,在於人的情感本身的快餐化。書信體小說,在年輕一代人看來,往往顯得陳辭濫調,表達情感的方式又容易無序而失控。

感情一時激盪,便坐到桌前,取來紙和筆,寫下長信,如今已成爲一種奢侈。似乎只有極少數的有閒者和有心者,還會去細細品味其中的細膩與質感。對於某些人來說,這個過程是一種享受,比如80後作家張悅然,會寫一些永遠不會寄出去的長信。

他們付出了時間與精力,收穫的,是今天絕大多數人已經丟失的東西。

(記者 屠晨昕)


來源:錢江晚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