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梁山『八百裏水泊』無影無蹤 現變成無水湖底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7-3 18:49| 發佈者: 對酒當歌| 查看: 1826| 評論: 0|來自: 現代快報

摘要: 梁山上殘存的一段『宋江寨牆』 據報道,新版3D【水滸】近日宣佈啟動。作為一部廣為人知的古典小說,【水滸傳】一直是影視人熱衷的題材,不過,小說作者在書中留下的諸多『破綻』,也一直讓人們霧裏看花。其中最 ...

梁山上殘存的一段『宋江寨牆』

據報道,新版3D【水滸】近日宣佈啟動。作為一部廣為人知的古典小說,【水滸傳】一直是影視人熱衷的題材,不過,小說作者在書中留下的諸多『破綻』,也一直讓人們霧裏看花。其中最讓人糊塗的莫過於群英聚集的具體位置了。

梁山,地處山東省西南部,最高的主峯只有海拔197.9米,稱不上險峻,可自古以來卻沒有人小看它。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水泊梁山』。但是,這座山到底是不是【水滸傳】中那個『水泊梁山』的原型呢?讓我們一探究竟。

山寨水滸景點遍佈梁山

一條山間小路從北坡蜿蜒南伸,通達梁山主峯,相傳是宋江義軍運送糧草、兵馬往來的要道,被稱作『宋江馬道』。

點將台,是梁山統帥點閱三軍的地方。疏財台,梁山所得的金銀財物,在這裏分配給每位將領。

一條狹窄的山脊是進入梁山大寨的唯一通道,也是風力最大的地方,稱作『黑風口』,這道關口由李逵把守,是梁山第一險關。

這樣的景物在梁山不勝枚舉,研究者普遍認為它們大多是附會了文學作品而形成,並非為史實所造就。

殘存的一段『宋江寨牆』是梁山上少數被認可的歷史遺蹟之一,曾是一處真正的古代軍事設施。它有一個罕見的設計,在寨門入口處增加了一個『拐彎』,將寨門隱藏在裏面,當地人稱它為『扭頭門』。當兵臨城下時,這種『扭頭門』可以抵禦攻城車的進攻。

真實的歷史遺存,讓我們依然能夠與這個曾經的軍事陣地進行對話。數百年來,一些統治者多次封殺【水滸傳】,梁山也曾遭到抄剿和滅跡,使這些僅存的文物越發顯得珍貴。

大多數研究者都傾向於這座山就是【水滸傳】中『水泊梁山』原型。因為小說中出現的地名,如鄆城、東平、兗州、陽穀、中都、濟州等,它們在梁山的周邊都真實存在。

梁山『八百裏水泊』無影無蹤

一個最致命的疑點長久困擾着專家們:梁山的水泊在哪裏?

環顧梁山四周找不到一片水面,這與【水滸傳】中『山排巨浪,水接遙天』『滿目蘆花,茫茫煙水』的描寫相去甚遠。 『八百裏水泊』難道是小說作者的杜撰嗎?當地的水滸專家回憶起一次奇異的經歷。

水滸專家岳宗周介紹:1958年,他正在讀初中。縣裏搞生產缺乏肥料,就組織幹部和老師、學生到梁山東南去挖土。結果挖到五米後,出現了一層黑土,大概有一米多厚,十分肥沃,老百姓叫它『宋江土』,奇怪的是黑土裏面,還有好多蓮子,把這些蓮子拿回去種上,它居然能發芽、長葉、開花,花朵十分漂亮,群眾叫它『宋江蓮』。

當地人有個經驗,從地面挖下去五六米深,就會出現『宋江土』。這種深色淤泥已在地下沉積了數百年,可以清楚地看到裏面有水生植物腐蝕的痕跡,甚至還會出現蚌殼。深埋在地下的這些信息似乎在講述一段關於水泊的歷史。

【中國歷史地圖集】揭示了一個秘密。古代梁山地區曾有一片湖泊叫大野澤,梁山位於大野澤西北方,處在水面之外。 隋唐五代時期,黃河多次潰決,洪水泄入大野澤,大野澤水域不斷擴大,到北宋時,已將梁山納入其中,形成當時長江以北最大的淡水湖泊。湖泊中的山頭以梁山最為高大,後來得名『梁山泊』,【水滸傳】中稱『方圓八百餘裏』。 根據對宋代歷史地圖的測算,方圓八百裏就是周長八百裏,跟小說家說的數據基本相符。

『八百裏水泊』已成為八百多年前的往事。黃河水裹挾着泥沙生生不息,所到之處地勢淤積抬高,梁山泊原有的水面漸漸難以為繼。南宋末年到金元時期,黃河改道南移,更致使水泊嚴重萎縮。黃河造就了有水泊的梁山,最終也帶走了梁山水泊。

梁山水泊最後消失在哪裏?當地專家帶考察組來到了梁山附近的南旺湖。這裏雖被稱為『湖』,卻找不到一片水面。在北宋,這裏曾屬於連成一片的梁山水泊。一百多年前,它還保留着一塊湖面。漫長的幾個世紀裏,它經歷過乾涸與充盈的交替,最終變成一個沒有水的湖底,八百裏水泊在這裏消失了它最後一窪水。

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怎樣的

重朋友、講情義是梁山人世代推崇的品格。這些都被他們視為水滸遺風,引以為傲。然而,【水滸傳】中描寫的一百單八將真的確有其人嗎?

在當地民間傳說裏,許多水滸人物形象與小說很不相同。

水滸專家張慶建介紹:【水滸傳】中的孫二娘赤胸露臂、塗脂抹粉,形象不夠好。可在民間傳說中,孫二娘長得很美。【水滸傳】中寫她開黑店、賣人肉包子。民間卻傳說:當地一個惡少到店裏調戲她,孫二娘奮力反抗,誤傷惡少要害處,他當場就死了。正好這時外面有人來,孫二娘就把惡少提起來,放到旁邊煮肉的鍋裏,蓋上鍋蓋,把事掩蓋了過去。在梁山一帶的傳說中,宋江的夫人叫張金蓮,宋江被招安後,張金蓮不肯離開梁山,帶着半歲的兒子,與阮小七的母親一起留下來隱居。

民間故事和小說哪一個更接近歷史原貌,今天已經很難考證。從目前掌握的史料看,一百單八將中絕大多數人物都是虛構的。只有宋江、史進、楊志等少數幾個被證實確有其人。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宋江起義是怎樣的?他是否真的佔據過梁山?

關於宋江,宋代正史中只有三條記載。【宋史・徽宗本紀】中寫道:宣和三年二月,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江北,入楚、海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宋史・侯蒙傳】稱: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宋史・張叔夜傳】中說: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兵莫敢攖其鋒。

從【宋史】看,宋江起義軍更像一支野戰部隊,並非長期佔山為王。關於梁山,【宋史】雖未提及,但專家根據宋江的行軍路線,認為他的部隊佔領梁山是極有可能的。明代官修地理【大明一統志】中稱『宋江為寇,嘗保此中』,這是宋江佔據梁山一事第一次被國家文獻所記載。

梁山上為何盛產亞熱帶的枇杷

在【水滸傳】中,梁山是整個故事的地理核心。然而,有學者發現,整部小說在梁山地理常識上的漏洞多達幾十處。如『武松打虎』一回, 小說寫道『武松思鄉,要回清河縣看望哥哥……武松在路上行了幾日,來到陽穀縣地面』。武松從滄州南下到清河,直線距離約180公裏;而到陽穀280公裏。小說居然讓武松錯過了故鄉清河下了陽穀!

在『東平府誤陷九紋龍』一回,宋江描述梁山周邊地理態勢說:『梁山泊東,有兩個州府,卻有錢糧:一處是東平府,一處是東昌府』。東平府即今天的東平縣,在梁山東北方向,東昌府在聊城境內,在梁山正北面。宋江這個本地人居然會搞錯方位!

水滸專家馬成生介紹:寫到北方的氣候、風物,真是錯得一塌糊塗。林沖雪夜上樑山,到梁山泊卻看到了『山排巨浪,水接遙天』這個春末夏初才有的景象。更令人詫異的是,『梁山泊義士尊晁蓋』一回,山寨召開慶功宴,小說列出的食譜中有『山南樹上自有時新的桃、杏、梅、李、枇杷、山棗、柿、栗之類』。 枇杷是生長在江南的亞熱帶水果,不可能出現在北方的梁山。

【水滸傳】為什麼會犯這樣的錯誤?為解答這個問題,浙江的馬成生教授邀請考察組到杭州走了一趟。

今天的杭州依然能找到【水滸傳】描寫過的地方,如西湖東岸的涌金門,是『浪裏白條』張順被射死的地方。西岸的西泠橋,張順就是從這裏潛入西湖走上不歸之路。鳳山水門,宋江的將領曾喬裝成船家,從這裏混入杭州城,繳獲方臘的運糧船。馬成生介紹:凡是小說寫到的地名、路、橋,現在去看,完全和實際情況一樣。寫北方,卻南北不分、東西不辨。

馬成生教授認為,【水滸傳】之所以常常把北方的地理風物搞錯,是因為小說作者是一位南方人。【水滸傳】的作者到底是誰,在研究領域意見並不統一,以馬成生教授的觀點,杭州是作者常年生活的地方。

水滸故事沿着

大運河南下杭州

那麼,北方的水滸故事是怎樣傳播到杭州,並成就了【水滸傳】這部巨著的呢?

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開封,北宋滅亡。金兵不斷南下,逐漸吞併廣大中原地區,激起淪陷區人民的抗擊。歷史上的梁山素以農民起義多發而知名,這裏有山林庇護,水泊構成水險,便於藏身割據。人們已經習慣於把各種英雄傳說與梁山聯繫起來,形成最原始的水滸故事向四方傳播。

北宋滅亡後,杭州成為南宋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大量北方逃亡藝人會集到這裏。在形形色色的娛樂場地,南北各種文藝形式輪番上演。南宋時期的杭州,已出現了一些以水滸英雄命名的『說書』篇目,其中有四個單本故事分別為:【石頭孫立】、【青面獸】、【花和尚】和【武行者】。

進入元代,大量雜劇藝人把盛行於北方的雜劇藝術帶到江南。元代水滸戲藝人中,有一位劇作家來自梁山腳下,他叫高文秀。在高文秀的一個劇本【黑旋風雙獻功】裏,第一次提出宋江是山東鄆城縣的一個小吏,也是他第一次提出,宋江據有的山寨叫:『寨名水滸,泊號梁山』。

大約在元末明初之際,【水滸傳】在杭州宣告問世,這是迄今能看到的最早的【水滸傳】版本。假如以宋江起義作為緣起,【水滸傳】從歷史事實到小說成書,走過了漫長的兩個半世紀。

有人說,是大運河孕育了這部書。梁山縣境內的古運河遺址,曾經是京杭大運河的一段。這段運河開挖於元代。為了適應大一統的局面,元代致力於疏通水路直航,在原有運河的基礎上,重點將山東打通,形成直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梁山恰好處在京杭大運河的中心位置,以古代的船速,從杭州裝船的貨物,半個多月可以到達山東。可見,梁山上雖然不能長出枇杷,但卻有可能吃到沿着運河而來的江南水果。

而在水滸故事素材從北方發源地南下過程中,運河水更是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來源:現代快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