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在珠江路吉兆營清真寺的翻建工地上,工人們發現運來回填地基坑的泥土裡有一塊刻有字跡的大青石,工地負責人檢查發現,這竟是清朝嘉慶二十三年的石碑,距今已有近200年歷史。由於是文物,工地負責人馬上聯繫了文物部門。
實習生 張宇 記者 張清源 盧通 發現: 斷裂大青石上刻有字跡 昨天上午,南京下起了鞔河輳但並沒有阻擋珠江路吉兆營清真寺的翻建工程。工人們駕駛車輛,從三山街洋珠巷拆遷工地上運回渣土,準備回填地基坑。渣土卸下後,工人們發現,渣土中露出一塊斷裂的青石。由於工地有規定,回填的渣土裡不能有石頭混雜,他們馬上匯報給工地負責人。 工地負責人朱先生馬上過來查看,朱先生發現,遠遠看去,這塊石頭上隱約有字跡,好像是刻上去的。他馬上讓工人將石頭挖出。石碑上其中一行字裡有『嘉慶二十三年』的字樣,從石碑文字的大體內容看,在清朝嘉慶二十三年,當地政府發起了一個活動,並發動當地商鋪進行了一個募捐,石碑上記載了捐款的商鋪號以及金額。 朱先生意識到,這塊石碑是文物,他馬上聯繫了文物部門。 檢查: 這是塊清代石碑 南京市博物館工作人員來到了現場。工作人員先是檢查了石碑,而後向工地負責人仔細詢問了石碑發現的經過。 洋珠巷那邊的居民說,拆遷地很久以前有一座廟,石碑很有可能就是那座廟裡的。『石碑很有可能是很久以前用來蓋房子用了,後來遇到拆遷才又重見天日。』南京市博物館工作人員表示,從石碑的文字內容可以看出,清代嘉慶二十三年,由政府牽頭進行了一個募捐,但無法確定這是一項什麼活動。 南京市博物館工作人員表示,這塊石碑還是具有一定研究價值的,接下來他們會派人來將石碑運走,放到博物館做進一步鑑定。 推斷: 或爲修建大型工程而立 這塊碑究竟是爲何而立的?記者請教南京市博物館專家後得知,這種形式的碑叫功德碑,在我國古代非常常見,即使在現在,這種形式依然存在。 『在我國古代,修建某項大型公共設施,比如水利設施、防衛設施、寺廟等,往往因爲耗資巨大政府無法獨立承擔,就會由政府牽頭,發動當地的鄉紳大戶進行募捐。』專家表示,功德碑在現存的寺廟裡非常常見,因爲寺廟一般來說都是通過募捐建成的。 『從這塊石碑上的捐款金額來看,最多的達到每家商號200兩白銀,少的也有幾十兩之多,而且石碑還不完整,估算至少有幾千兩白銀之多,這些還不算上政府可能出的部分。』專家表示,確定這塊碑爲何而立,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鑑定。 提醒: 挖到文物要及時上報 南京市博物館一位姓陳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南京是六朝古都,工地施工的時候挖到文物的機率比較大。因爲有法律規定,如果遇到這種情況,現場施工單位需要對出土的物品進行妥善保管,並上報文物主管部門進行處理。 據了解,挖到的物品如屬於【文物保護法】第二條所規定的文物保護範圍,原則上歸國家所有,除非該文物原屬公民個人合法所有,而又不慎遺失,或者是主動進行的埋藏或者隱藏。 對於所有權人不明的遺失物、埋藏物、隱藏物,應送交國家有關部門,自有關部門發布招領公告之日起六個月內無人認領的,歸國家所有。其他沒價值的物品,則歸挖得人所有。 來源:金陵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