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和名流大家『玩兒』 劉教授多次談到要和名流大家『玩兒』,在他嘴裏,這個『玩兒』是發揮山大校長徐顯明的話,就是交流,是碰撞,是一起做。比如他說,自從創辦了【周易研究】,名流大家都被吸引來了。這個刊物,就成了一個高級交流平台,成了一個智慧場。 『跟名流大家玩兒,才能提高自己。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我們就是要取法乎上。我們刊物約稿和請寫題辭的作者,像梁漱溟、周谷城、馮友蘭、張岱年、饒宗頤、季羨林、雷潔瓊、吳富恆、任繼愈、湯一介,都是一流的,這些先生多次給【周易研究】寫題詞,多次在上面發文章。還有,就是通過不斷召開學術會議建立平台,和國內外學術界的一流學者取得聯繫,不斷交流。這樣,我們的學術水平就慢慢提高了。』 劉教授說:『「玩兒」你得能玩起來,有「玩兒」的資格。首先,你的人品必須讓人家認同,做人來不得半點虛假,要以心換心。再一個,就是學問也要讓人家認同。讓人家感到能和你玩到一塊,有玩頭,有回味餘地。這樣,久而久之,就可以交往到一大批人品學問皆好的朋友。我們從他們的道德文章中不斷受益,從而深深體會到古人為什麼說「勿友不如己者」的道理。在交友中,我感到「友直」最寶貴,有直友,有諍友,我們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 積善勿須人聞 現在,社會上普遍都處於一種浮躁狀態,猶如浮萍,飄忽無根。研究【易經】,是不是對人們的心態也是一種矯正或者是提醒? 劉教授說,【易經】可以告訴我們一種好的思維方式,比如說遇到名和利,我們應該用一種什麼態度來面對它。老百姓有一句話就是『只管耕耘,不問收穫』。如果你真的能達到『只管耕耘、不問收穫』的話,你不但能有收穫,你還能有更大的收穫。如果還沒耕耘就開始想收穫,那麼往往得不到任何收穫。這就牽扯到,做人做事一定要真誠。在【中庸】上有一句話:『至誠之道,可以前知。』你真正能達到『至誠』了,你就能進入預知的境界。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誠』能動天地,『誠』是有能量的。我們如果用一種『誠』的心態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那麼,我們做事情的時候,就會對自己、家庭和子女產生一種很好的氣場。如果不是這樣,而是老琢磨着把別人壞掉,這就是『文革』中的那種鬥爭哲學,那些以斗人為樂的人,最後都沒有好結局。 話題觸及『文革』,劉教授皺起眉頭。他說:『一心為老百姓做好事的人,就是【淮南子】上所說的「聖人為善,非以求名而名從之;名不與利期,而利歸之」。此中之道,宜深悟也。我之前寫過一副對聯也是講的這個道理:「積善勿須人聞,餘慶已示天知」。我們只要把心術擺正了,只管去做就是了。』(逄春階 陳巨慧 朱紫瑛) 來源:大眾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