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探訪中國言情小說開山鼻祖張資平故居――留餘堂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3-29 23:26| 發布者: 山東受學| 查看: 1777| 評論: 0|來自: 中國新聞網

摘要: 中新網梅州3月29日電 題:探訪中國言情小說開山鼻祖張資平故居――留餘堂    作者 楊草原 周濤 劉映新   張資平,中國言情小說開山鼻祖,他的作品中國現代文學史第一部長篇小說【衝擊期化石】,曾毫不 ...
中新網梅州3月29日電 題:探訪中國言情小說開山鼻祖張資平故居――留餘堂 
  作者 楊草原 周濤 劉映新
  張資平,中國言情小說開山鼻祖,他的作品中國現代文學史第一部長篇小說【衝擊期化石】,曾毫不吝嗇地大篇幅寫過他的故鄉廣東梅州的老宅――留餘堂,可見他對留餘堂充滿著眷戀,可見,留餘堂對其成長及成爲大家有著極大的影響。
  記者近日走訪了留餘堂,如閱讀一部『大本頭』書,揭開其美麗的面紗,走近張資平的親人,了解他在書香門第的背景下成長曆程。 
  留餘堂坐落在梅州梅城江北東郊,與梅州的最高學府――嘉應學院僅一牆之隔,屋內有70間房,建築面積1975平方米,門前有1200平方米半月形池塘和900平方米禾坪,是典型的三堂四橫客家圍龍屋。從外面看留餘堂並不顯奢華,然步入在大門後,你會爲其濃厚的歷史厚重感和精細的雕刻所震撼。
  『這張桌子是道光八年做的。』張氏第二十九世孫80歲的退休幹部張海祥向記者介紹。這張擺在上廳神龕下的八仙桌,在它底下還刻著斑駁的楷體字向世人訴說著留餘堂悠久的歷史。
  留餘堂始建於道光七年(1827年),至今有185年。『開基祖張應謙有兩個兒子,他希望後代做事做人要留有餘地,同時,『留』字的另一種寫法爲上面兩個『口』,先輩藉此寄望兩兄弟和睦相處。』張海祥說。
  在大門和下堂屏風上掛著的五個『文魁』、一個『經魁』牌匾與禾坪邊屹立的七條楣杆,均展示著留餘堂在科舉時代『兄弟父子同登科』的顯赫文風。中堂『留餘堂』牌匾下掛著國內外政界名人與其後人的合影,今日的留餘堂仍延續著昔日的輝煌,風采逼人。
  每處高大的石座木柱都貼著 『孝友傳家詩書禮樂,文章報國秋實春華』、『結廬老梅樹下,讀書深柳堂中』等散發濃郁書香的對聯。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工部右侍郎廣東學政臣汪鳴鑾爲【留餘堂試草】作的序中贊曰:『粵之文,以嘉應爲最,而張氏尤爲嘉應之名族也』。
  中堂裝飾精雕細刻,疊式金字字架下方以龍爪座承載重量,用紅、黃、青三色粉飾,中間棟梁上畫著五行八卦。跟隨張海祥跨過青紅相間的月拱,恍若隨時光隧道穿越回留餘堂的輝煌年代。
  『這個就是張資平出生的房子和讀書的書齋。』在中堂旁邊的庭院裡,張海祥說。書齋與房子隔一天井,天井中栽種的紫羅蘭在午後的陽光中靜靜綻放,與書齋別致玲瓏的花窗相互映襯。『張資平的父親是秀才,開了私塾,張資平就在他父親的教導下啟蒙的。』張海祥說。張資平也曾在作品【衝擊期化石】中提及 『父親是我的知己』。
  張資平19歲時官費留學日本,修地質學。因對文學感興趣,他與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一起策劃籌建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文學社團之一『創造社』。自小在書香門第中成長,紮實的國學基礎,使他在文學上的表現比專業方面更爲出色。
  張資平的作品反映『五四』時期青年男女對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熱烈追求,以及陳腐的封建倫理道德和金錢勢力對自由婚戀的束縛。他以客觀平實的寫作態度,清新流暢的筆調,再加上甜熟柔婉的情致,使張資平戀愛小說擁有眾多青年讀者。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貴婦人則以手捧張資平的戀愛小說和張愛玲反應市民生活的散文爲時髦。張資平的作品曾被編入【中國十大作家小說選】,他的名字被錄入1999年版【辭海】。
  記者採訪時,留餘堂門口的池塘正在清理淤泥。族人告訴記者,4月30日,留餘堂將舉行梅州市、梅江區兩級『客家古民居』掛匾揭幕慶典。(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