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通過對【楚策一】、【燕策二】的剖析 可確認:從秦西蜀地之汶,循江而下,至郢三千里之『江』,理當是長江。石泉先生把它們指認爲『蠻河』、『漢水』的理由難以成立。石泉先生把專門論述『長江』的【水經・江水】中的『大江』,指認爲今『蠻河』、『漢水』,更是有違作品之原意。 關鍵詞:江 長江 蠻河 漢水 石泉先生在【古文獻中的『江』不是長江的專稱】文中,對一些『古文獻中的「江」』作了『嚴密的邏輯推理』,多數論斷言之有理令人信服。但是,古文獻中的『江』不是指長江,只是枝節問題,大量確指長江的『江』才是主流。正如石先生所說:『對待古文獻中的「江」,應作具體分析和鑑別,以免造成空間上的錯覺』才是第一要務。可惜,石泉先生在另外一些論著中,把『「江」不是長江』擴大化,把一些古文獻中的『長江』,指認爲『蠻河』、『漢水』,造成了不應有的混亂。 一、【楚策一、燕策二】的『江』 (一)、『所需時日相差頗大』如何解釋? 石泉先生說:「【戰國策・楚策一】所記由汶山乘大船至郢「循江而下」,需十日始達楚邊境(而且是以每日300餘古里的速度),這同上引【燕策二】所記,自汶浮輕舟而下,五日至郢都,彼此所需時日,相差頗大,又將如何解釋?對此,我們的看法是:二者所說的「江」,不是同一條江,否則,無論是認爲同指長江,或認爲同指令蠻河,都將發生矛盾,都講不通。」 [1【古代荊楚地理新探】](第468頁)。 請看【國策】原文。 【楚策一】:『秦西有巴、蜀,方船積粟起於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餘里。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糧,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餘里』[2【戰國策集注匯考】](P753)。 【燕策二】,『秦……正告楚曰:蜀地之甲,輕舟浮於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漢中之甲,乘船出於巴,乘夏水而下漢,四日而至五渚。』[2](P1573) 【楚策一】中設想秦國:一路通過長江水路進攻郢都;一路從陸路出武關進攻楚國的『北地』……。【燕策二】則設想秦國:一路通過長江進攻楚國的郢都;另一路通過漢水進攻楚國的五渚……。 【楚一】、【燕二】中,『通過長江水路進攻郢都』的描述:『時代相同』,『事件類似』,『同是『蜀』地,同起於『汶』,同『下江』,同『至郢』的『江』,理當同爲長江。石氏把【楚策―】所記之『江』指認爲漢水;把【燕策二】所記之『江』指認爲『今蠻河』。――難以令人信服。 那麼『彼此所需時日,相差頗大,又將如何解釋?』試分析之: 【楚策一】之『方船』,【說文】曰:『舫並舟也』。兩條大船連爲一體近方形,可增強抗風浪能力。此處之『方船』載重約10-14噸,『日行三百餘里』。 【燕策二】之『輕舟』。比『方船』小,快捷。載重約3-4噸,乘二、三十名士兵。『乘夏季大水而下江』,故可日行五、六百里以上。(李白的『輕舟』則更快:『千里江陵一日還』。) 【楚一】【燕二】之路徑雖然相同,但是,一個是『方船』,船大載重量大,不是夏天豐水期,所以,『日行三百餘里』(『至郢三千餘里』約需十天)。一個是『輕舟』,又是『乘夏水而下江』,故三千餘里只需行五天。二者同指長江,並沒有什麼『矛盾』和『講不通』。 (二)、【楚策一】的『江』應指漢水嗎? 石泉先生說:「【楚策―】之『江』,應指漢水(古亦稱『江』)漢水上游也正是古巴蜀地。……」[1](第469頁)。 上文已經證明【楚一】、【燕二】中,『通過長江水路進攻郢都』的描述具有同一性。 【楚一】曰:『秦西有巴、蜀,方船積粟起於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餘里。』這一路線既曰『秦西有巴、蜀』,又『至郢三千餘里』,從方位和距離看 理當是長江。 與【楚策一】類似的記載,還有【x列鰲罰骸扒匚饔邪褪瘢大船e粟,起於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N里。舫船〔 索[枋船。枋音方,^K紗也。亦音舫。〕d卒,一舫d五十人c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N里,里惦m多,然而不M牛R之力,不至十日而距IP。〔 集解徐V曰:「巴郡~塗h有I水P。」 索[IP在楚之西界。鴕舴。按:地理志巴郡有~塗h。正x在州巴山h界。〕IP@,t木騁|M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e甲出武P,南面而伐,t北地^。』 皆可證明文中之『江』爲長江。 此外,【燕策二】中,還有一條進攻楚國的路線:『漢中之甲,乘船出於巴,乘夏水而下漢,四日而至五渚』。這才是『通過漢水進攻楚國的路線』。它與【楚策一】中沿『江』攻『郢』的路線完全不同。這也可作爲【楚策―】不是通過漢水進攻楚國的旁證。石泉先生把【楚策―】中『秦西巴、蜀』之『江』,指認爲漢水,毫無說服力。 來源:中國文學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