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麗水7月10日電(記者 童靜宜 實習生 胡豐盛)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夢,但真正把夢想付諸現實的卻寥寥無幾。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湖山鄉黃泥嶺村的躬耕書院,被譽為現代的『世外桃源』,他的創建者戴建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不同的是,他用行動把理想付諸現實。
從遂昌縣城出發至湖山鄉,一路過去,車窗外的天空藍得格外乾淨,雲淡風輕、蟬鳴鳥飛。雖正值盛夏,卻是心曠神怡。 黃泥嶺村位於湖山鄉烏溪江庫區深處,三面環水,不通公路,進出唯有渡船。多年以來,正是這一湖清清碧水的阻隔,使村民長期以來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但也正是這一湖碧水,讓這個村子遠離了『工業文明』的薰陶,基本保留着傳統農耕的古樸。 這是戴建軍夢想中的『世外桃源』之地。 小山村中的『耕讀世家』 恍若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載舟而行,遇山而入。走入山腰的曲徑通幽處,沿着一條木製長廊一直往前,便可看到一個白牆灰瓦的傳統院落靜靜的坐落於群山的懷抱中,院門上掛一匾:『躬耕書院』,旁邊一幅對聯:『躬踐農桑知國本,耕耘經史識心源』一目了然詮釋其意。 從院門進去,繞過木製照壁,眼前就是一個中國傳統天井合圍式的院落,假山奇石與花鳥樹木相雜其間,錯落有致。院落之間有側門,通着小院落。中間最為寬敞的『躬耕堂』,正對着對面被形容為『筆架山』的中軸線。堂內擺設桌椅案幾均是傳統家具,活脫脫是中國古代大戶人家的會客廳。 轉出『躬耕堂』的後堂,眼見之處是一大片田園風光,高低錯落的農田種着水稻、荷香陣陣的蓮塘還有鴨子在嬉戲、林蔭下的雞正打着瞌睡、樹枝上的蟬聲叫得正歡,小路轉角處的幾塊木板上,分別標着幾處方向:榨油坊、豆腐坊、果園、豬舍……。恍惚間,好似穿越回到了古代,正走入鄉間某戶耕讀傳家的大戶人家。 耕讀人家的現行樣板:嘗試保留傳統躬耕火種 遺憾的是,理想的實踐者戴建軍不在。不過,躬耕書院的管家楊威寧,一個剛畢業二三年的大學生,對躬耕書院的理念與實踐,也是娓娓道來。 『讀而不耕,饑寒交織』。在中國古代,一般人家也都把耕與讀作為傳家、治家理念。據楊威寧介紹,2009年戴建軍來到遂昌縣湖山鄉黃泥嶺村,被這裡絕好的生態環境所吸引,憑着他對夢想的追逐,歷時三年建立了他的『桃花源』――『躬耕書院』。 在書院裡,他忙時躬耕農桑,用最傳統的方式種五穀,養六畜,恢復傳統農耕;閒來讀經觀史,開講堂,造書齋,教授書院的工作人員及村民背誦【朱子家訓】、【弟子規】,周末召集全村孩子來書院,由專職教員輔導功課並背誦【三字經】等經典國學。暑假為村里小孩開辦培訓班夏令營進行農耕實踐,提高綜合素質。這些活動,全程都是免費。 『別的不說,就我們村裡的小孩,可以說天天走在田間小路上,都可以看到有人插秧、種菜,但如果你真的問他們知不知道什麼是插秧?絕大多數的小孩會反問你「什麼是插秧」?更何況是城裡的小孩』。85後的楊威寧,雖然很年輕,但三年的書院生活讓他感觸很深。他告訴記者,現在就是農村的小孩,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也還是停留在書本上,對傳統農耕缺乏感情。 也許,書院對孩子的種種努力,也是希望今後的小孩能夠『知農桑恤國本』。 楊威寧告訴記者,躬耕書院的建立,也招致了許多人的質疑,認為現在都用現代化高科技來發展農業,躬耕書院反而去研究【齊名要術】、【農桑輯要】、【農政全書】這些老的農技經典,這是一種倒退! 『戴老闆在藏書樓的牆上掛了布袋和尚的一首【插秧偈】: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認為他的這種退步有可能是一種進步。』但是,楊威寧也跟記者一再強調,『並不是說我們的做法一定正確,我們也無意去推廣這種模式,這只是一種嘗試,我們只是想保留傳統躬耕的一個火種。』 也許對戴建軍來說,他希望倡導的是一種原生態的生活。 山村改新貌農民鼓錢包 躬耕書院實行原生態的農耕方式:用最傳統的方式種水稻、種蔬菜,不用化肥和農藥;用最原始的方式養雞、養魚,不添加任何的配合飼料。撒鋸末改善土壤透氣性及疏鬆度,燒制草木灰加糞肥為作物底肥,茶餅粉為作物追肥,用辣椒水加茶餅水防治殺蟲……傳統農家生活的必須,在這裡都能找到。 而書院的工作人員,大多數都是村裡的村民。 今年31歲的濮發富選擇了回家,到書院上班。每天從早上7點干到晚上5點半,中午休息2個小時。這個年輕人,之前已經在寧波的慈谿打了7、8年的工,卻甘願放棄城市裡喧鬧的生活,回到這個小山村,每天漚肥、種地。 他告訴記者,在這裡,工齡最高的職工在交過養老保險之後,每個月有1600元左右的收入。而最重要的是『可以在家帶女兒,照顧父母。』 目前,已經有20多位村民在躬耕書院找到了工作,拿上了工資。這些當了半輩子農民的人,實現了在家門口就能上班的願望。他們中的很多人有三份收入,一是土地租金收入、二是農產品銷售收入、三是工資收入。 『農村不能搞工業化,但農民需要產業化』。在書院的影響下,原生態的農產品,產業化的生產模式,傳統的農耕文化引來現代化的發展理念,使黃泥嶺村發展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在2007年人均收入僅有3289元的小山村,2010年就已經達到了7736元,邁入遂昌縣的中上水平。 亦耕亦讀亦游的養生方式也可複製 站在躬耕書院高處,放眼望去,是遠近高低的樓堂館所和撲面而來的滿眼綠色,很難想象三年前的這裡,還是一片雜草叢生的山地。對於當初創建躬耕書院的想法,戴建軍曾經表示,『第一個是因為我喜歡這樣的生活方式;第二是我希望倡導的是一種原生態的生活;第三,在我的理解,原生態首先是一個源頭的生態,遂昌是錢江和甌江的源頭,這裡沒有工業污染,沒有酸雨,空氣質量非常好,負陽離子含量也非常高,黃泥嶺在我眼中就是一塊淨土,這是就是源種生態,也是書院所倡導的生活方式。』 所以,他租下了黃泥嶺村90多畝土地,實現了一個夢想,也打造了一個農業生態項目。在耕讀相濟的同時也讓居住在城市裡的人們,能夠到山村體驗最原生態的農業生產方式,養心養神再加養生。 『麗水被譽為「浙江綠谷」和「華東地區最大的天然氧吧」,也被稱為「中國生態第一市」。 麗水的生態環境就是麗水最大的資源,像黃泥嶺村這樣的小山村,麗水境內不勝枚舉。』 麗水市發改委副主任兼養生辦專職副主任王平告訴記者,躬耕書院從另一個角度解析可以認為是今後一種新型的養生經濟發展模式,麗水地處長三角經濟圈和海西經濟圈的節點上,區位優勢很好,有錢有閒有夢想的人,都可以來麗水這個『中國生態第一市』,在實現自己夢想的同時休閒養生。 躬耕書院的楊威寧也告訴記者,類似書院的這種模式,只要有理念,也是可以複製的。(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