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社会的善恶失衡 制度的善才是最大的善,如果制度层面缺乏善治,个人道德层面的善再多也无济于事。 中国30年改革开放很类似于西方中世纪后的文艺复兴和理性运动,是中国社会的善恶天平由向善往向恶的一次颠覆性回归。30多年来,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竞争的魔手把中国经济推向了世界的颠峰。这个实践似乎真的验证了黑格尔的断言:恶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但与此同时,人们发现我们在前进的过程中丢弃了许多珍贵的东西,那些代表着善良和美好的许多性情都不见了。人在物欲面前突然变得不像以前的自我了,不认识自己了。 从整个社会层面来说,善与恶的失衡主要表现在对财富追求的恶力没有受到应有的限制,垄断领域过多,再加上官员腐败,官商勾结,才使得这种恶在取得经济发展的同时牺牲了公平竞争的原则,突破了社会正义诚信的道德底线。在政治生活方面,权力制衡和监督力度不够,权力被滥用,更导致社会天平向恶的一边严重倾斜。 应该说,近年来,我们在善恶平衡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这主要体现在我们一系列的民生改善措施中。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要对垄断、腐败和滥权进行根除才能恢复制度层面的善恶平衡。这就是说,必须彻底建立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全面的制度,由此实现公平,恢复诚信。制度的善才是最大的善,如果制度层面缺乏善治,个人道德层面的善再多也无济于事。 制度建设好了,善恶就平衡了。竞争是利己的,但有序的竞争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刺激了发明和技术进步,促进了物资流通,优化了资源配置,其结果是善的。政治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各集团的政治利益在制衡中互为保障,社会和谐得以实现,其结果是善的。一个良好的社会制度能保障善恶平衡不被严重打破。因为社会为纠正每一次的严重善恶失衡都会付出极大的代价。 善恶社会中的人格自我平衡 实际上,每个社会成员都有一种自我平衡善恶的能力,因为不这样他就会很痛苦,恶人实际上是很孤独的。 如果一个社会处于善恶平衡状态,其中的个人就会对社会充满信任,有安全感。因为其个人基本权力和利益能得到保障。这样的社会成员就会普遍地表现出善的个性或人格。如果一个社会善恶失衡,尤其是制度之善不能建立就会破坏社会成员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人们就会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不信任,从而为保护个人利益而对环境和他人表示出敌意和恶感。这正是目前我国社会中人们普遍感受到的那种冷漠、自私,道德严重滑落的现象。实际上,每个社会成员都有一种自我平衡善恶的能力,因为不这样他就会很痛苦,恶人实际上是很孤独的。 社会中的个人,在善恶平衡中建立起来的个人人格结构总称为道德。这种人格的核心部分是自我,即自己对自己所处环境和行为欲求的理性判断。作为道德基础的善恶,在人的灵魂中要求的平衡状态是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在这里恶是个人权利和个人基本欲求的保护和实现。善是与他人关系权衡与把握的结果,二者不可偏废。 我们要认识到现实社会和个人都是善与恶的综合体。对他人来说,你要有逢恶的准备,有时要以善报恶。因为有恶念不一定有恶意,有恶意不一定有恶行,有恶行不一定有恶果,有恶果不一定不可恕。让人三恶,必有善应,正所谓以德报怨。这个过程体现了一种高尚的人格和德性。青年人的修养就是要在这种善恶平衡中逐渐形成自己完美的人格,我们先贤圣人把具有这种高尚人格的人称为君子,反之那些被称为小人的人就是没有能力建立起这种善恶平衡的内心世界的人。 来源:光明日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