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人物的改編,不妨會心一笑
古文唱詞在古裝片中並不鮮見,電影【夜宴】、【赤壁】,電視劇【甄執范疾環σ霉攀駛蛘折胺鹿擰貝醋韉氖省S槔職暗撓笆泳緹烤鼓懿荒堋岸薄妒氛庋奈難Ь洌 相比一些觀眾和電影圈裏人的較高『審美純度』,專業語言學者卻對經典改編抱以寬容的態度。『如果改動符合影視劇中的情境,「動一下」經典有什麼關係?』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申小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表達效果是衡量語言文字成敗的標準。『一句名言,一段詩詞,如果改動一兩個詞,正好符合人物和情節,觀眾不妨給創作者一個會心的笑。』 黃的不少電影音樂作品,就有古詩詞的影子。影片【笑傲江湖】中的『誰負誰勝出天知曉』,唱出了片中江湖大俠的豪情;影片【青蛇】中的『人生如此,浮生如斯;緣生緣死,誰知誰知』,也暗合了故事主人公『看破紅塵』的疲憊。這些唱詞不僅符合影片人物的個性,而且因為濃郁的文學氣息被捧為新經典。同樣,影片【夜宴】中的【越人歌】,引自古文的『山有森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在片尾響起時,恰好為故事主人公的情感命運畫上句號。被導演馮小剛形容為『唱出了人與人之間最深的寂寞』。 『經典並非「動」不得,要改可以,至少應該懂得詩詞格律、用韻常識。』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陳正宏博士表示,要改得出彩,電影人自己需要先有文學甚至音樂底子。黃創作【滄海一聲笑】時,改了六七稿都不滿意,最終翻古書找靈感時,受【宋書・樂志】『大樂必易』的啟發,將中國古樂的宮、商、角、征、羽五音,按照音高倒序譜成『滄海笑』首句,然後一氣呵成完成全篇。 『圍繞經典改編的是是非非,最終能引發公眾關注經典,就不算壞事。』申小龍表示。相比經典的錯誤,學者不能接受的是很多錯誤反而成了經典。比如,不問唐宋元明清,古裝片裏一說吃不上米飯,主人公就會拿出玉米地瓜。一般認為玉米和地瓜都是明代才傳入中國成為糧食作物的,宋元之前再窮也吃不到玉米地瓜。『電影「動一下」文學經典,可以;但是事實要穿越,想說可以有點難。』 來源:文匯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