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樂毅 大學生記者汪 通訊員王懷民)『每次聽到別人把粳(gěng)讀成粳(jīng),我就很心痛。』昨日,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中科院院士張啟發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道。爲了糾正學生們對粳稻的『錯誤』讀音,曾做過多次學術演講的張啟發,昨在華中農大基因樓報告廳舉行的研究生交流會上,專門給學生們上了一次『文字課』。『【新華字典】上寫的是「粳」讀jīng。』張啟發在糾正自己研究生的讀音時,常常聽到這樣的回答。糾正的多了,張啟發就想集中給大家上一課。20分鐘的交流,他用【說文解字】、【康熙字典】中對發音的研究方法爲同學們解析了gěng發音的合理之處。『從研究的結果看,有geng、gang、jiang等四種讀法是合理的。』相反,他認爲jīng的讀音是沒有合理根據。另一方面,gěng這一讀音延續了幾千年,中國的農民也都讀這個音。『綜合來說,gěng的讀音才是正確的。』張啟發總結道。『地不分南北,水稻人沒有讀jīng者。』對於延續了幾千年gěng的讀音,張啟發認爲以水稻爲研究對象的水稻人不應讀錯。爲了準備這次交流會,張啟發收集了維基百科、百度百科、【新華字典】、【辭海】等多種資料進行論證。『綿延幾千年的gěng不應逝於一代。』張啟發認爲,擁有幾千年歷史的『粳』關乎中華科學文化的國際地位,爲此他曾想過尋找一個人正式寫篇研究文章,然後發動百名水稻學者聯名要求更正【新華字典》裡的讀音。
武漢大學文學院語言文字學教授萬獻初昨表示,在清代之前沒有『j』這個音,『j』音是此後漢字音變的產物。之前『j』音一般讀『g』音。因此才出現了『粳』讀(gěng)或(jīng)的爭論。據萬教授介紹,【說文解字】(宋版)、【康熙字典】對漢字發音採用反切標註法(反切:用兩個漢字標註一個字的讀音,前一字取其聲母,後一字取其韻母和音調),比如『同』,是『圖』、『紅』切。其中【康熙字典】集合前代多種韻書,一般一個字有四到五種反切法。因此,張院士研究出的四種讀法是有可能的。 至於哪種讀法更準確,萬教授認爲:『一個字的讀音,和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等因素有關,不能一概而論。就「粳」來說,念(gěng)或(jīng)都有道理,但念(jīng)更合乎時代發展。』 記者昨日電話採訪出版【新華字典】的商務印書館,對方暫未給出相關說法。 編輯:秋痕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