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以及受到中國文化影響的地區,儒家闡釋學的傳統是最廣泛的。西方普遍認為孔子的【論語】是儒家(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最初的或者唯一的來源。但是孔子本人宣稱他是體現在前朝黃金時代的儒家(學者、君子和領袖)身上的古代道德和社會傳統的傳播者。這些朝代包括夏(大約公元前2100-1700年)、商(公元前1700-1027年)和特別是周(孔子稱讚的西周(公元前1027-771年)所有這些日期都是籠統的說法,因為這些朝代可能有交叉重疊的政體,並不像傳統認為的那樣具體)。著名的朝代領袖受到稱讚,比如夏朝時傳說中的堯、舜、禹,以及歷史人物周文王、周武王。儒家學說(儒學)因此是在孔子之前就存在的。在這些朝代和他們的朝代領袖裏,傳統是得到確認的,理想是真實的。我們了解到這些道德君子是在所謂的【五經】(【易經】、【春秋】、【書經】、【詩經】、【禮記】),很少有現在的學術證據支持傳統的信念,即孔子是【五經】的作者、編輯或編纂者。(孔子把古代紀錄、詩歌和文獻的大雜燴轉變成為具有權威性的經典。) 只是到了宋朝(漢朝時把儒家定為經典一千多年後),【四書】(【論語】、【孟子】、【中庸】、【大學】)才被承認為儒家經典,在此之前,只有【五經】。後來,【四書】的地位又高於【五經】。【四書】和【五經】的關係最終成為像聖經的【新約全書】和【舊約全書】的關係一樣,結果也類似:新的超越了舊的。我敢說在美國講授的少數中國和東亞哲學課程甚至在中國本土的課程會佈置任何經書作業。 把孔子看作傳統的傳播者讓孔子成為第一個偉大的儒家評論家,【論語】成為關於經典的偉大評論著作。實際上,十八世紀的中國學者認為【論語】歸納了經書的意義。如果這是對的,我們和最初的傳統相去甚遠(堯、舜、禹、周文王、周武王)最初的文獻(其中許多是建立在更原始的口頭傳誦的傳統上)、編輯的修訂、以及像【論語】中孔子那樣的評論。 我們可能再添加一個偏離傳統的移動,【論語】並不是孔子所作,而是他的弟子和追隨者在從二十年到四百年不等的時間段內編纂而成的。因此,這些作家不可避免地添加他們自己的觀點和和風格在孔子最初的觀點上(對比第十章中關於禮的冗長和詳細的指導和第一章到第四章非常簡練的風格)。最後,即便把作者的問題放在一邊,【論語】很難理解,所以我們需要評論家來解釋孔子對於儒學的評論。 在漢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漢武帝時期(大約公元前136年),儒家學說成為國家的官方意識形態,中國所有的未來統治者都需要學習儒學和考試(柏拉圖式的道德教育)直到一九一二年中國王朝時代的結束。這是學者董仲舒(公元前179年-104年)解釋的儒學,所以我們離經典又遠了一步。雖然科舉制度整個中國歷史上漲漲落落,在原則上,它試圖通過給統治者灌輸仁的美德(仁有時候被翻譯成『慈善』)和體現在相互關係上的同情的感情(相反的金科玉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讓社會更加人性化。它還追求建立在忠孝基礎上的和諧的、等級差別的社會,即孩子孝順父母,父母關愛孩子。在家庭中學到的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將從家庭擴展到社會,表現出對他人的尊重和愛護,最終擴展到世界各地。聖君的權利來自上天的委託(奉天承運),但如果君王不能滿足臣民的需要,這個委託可以被撤消,王朝可以被推翻。 來源:光明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