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好鬥又和善,既尚武又愛美,既蠻橫又有禮,既頑固又能適應,既順訓又惱怒於被人推來推去,既忠誠又背叛,既勇敢又怯懦,即保守又好新。』這是露絲・本尼狄克特對日本文化的評價。『菊與刀』的對立統一構成了日本民族精神的特質。懷著探疑和獵奇的心理,我和訪日團的成員們開始了日本之旅。 在與早稻田大學的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們日中英三語並用,發現日語和漢語有好多相似之處。這也難怪,漢字從中國傳入日本後,成爲了日本文字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字上,漢語和日文可以說是同根同源。文字的一致性爲中日兩國人民的相互溝通和了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紐帶作用。 例如,地鐵車票上寫的『一日乘車券』,和漢語的意思完全相同,僅僅是繁簡字體上的差異。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不過也有例外,日語中的『手紙』相當於漢語中的『信』,如果望文生義把『手紙』理解爲『廁所用紙』,那就鬧了笑話。 近年來,漢語也吸收了一些日語中的文化元素,從而豐富了漢語,給漢語增添了一些現代感和時髦感,很多成爲了網絡流行語。比如,近期在國內很流行的『萌』,表示清純、可愛的意思。在日本的女僕店,我看到了一個個穿著亮麗可人的日本女孩和糖果上用片假名和文字標識的『萌』,我才知道這個字原來源自日本語。網絡語言中還有很多來源於日語的元素,例如,『御姐』指成熟的強勢女性,『宅男』指每天憋在屋子裡不出去,每天玩遊戲、上bbs的男人,『蘿莉』指可愛的小女孩,『正太』指可愛的小男孩,等等。這些源自日本動漫的詞語,爲中國文化注入了一抹鮮活的色彩。 日本之行,讓我深切體會到了中日兩國間千絲萬縷、密不可分的聯繫。(王翔) 編輯:秋痕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