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馬浮雲太給力了』,如果你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那說明你『out』了,這些網絡熱詞已經逐漸被大眾接受,甚至出現在了傳統的報紙上。 方方正正、字正腔圓,漢語不僅是溝通的橋梁,更是民族情感和氣質的寄託。面對外來語言、網絡語言等多種文化的衝擊,漢語是否還能保持其規範性?是否需要保持規範性?近日,光明網就這一問題做了問卷調查,接受調查的網友多在21-40歲之間,受過大學本科及以上教育,89.29%的人能夠比較標準或非常標準地使用普通話。 問卷結果顯示,一半人認為語言是民族認同感的基礎,支持保護漢語的規範性;46.43%的人認為漢語可以有創新和改變,但必須適度,不能損壞漢語的整體結構和內涵。90.18%的人認為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很重要,同時,80.36%的人認為普通話和方言可以共存,推廣普通話的同時,也應該保護方言、使用方言。但是在學校授課中,91.07%的人反對中小學語文教師使用方言授課,認為學校是孩子學習普通話的重要場所,教師不規範語言必然會影響學生,推廣普通話必須要從教師隊伍抓起。在看待外來語言的問題上,半數以上的人認為『英語熱』並不會造成未來漢語的消亡,只要孩子在母語環境中生活,即使從小學習外語,也不會影響其漢語學習。但大部分人反對娛樂節目主持人、影視明星模仿港台腔,反對青少年將日韓文字雜糅到口語和書面語表達中的現象。半數以上的人支持傳統媒體、『春晚』語言類節目等使用網絡語言,並認為網絡流行語背後體現的是一種文化,應該收錄在漢語詞典中。但是,64.29%的人卻反對青少年群體在網絡上使用『火星文』,認為這會造成語言規範的混亂,甚至會造成文化上的失衡。 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現代漢語研究所所長刁晏斌看來,這個調查基本上能客觀顯示語言的使用情況,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他認為在當今大的社會背景下,漢語發展還將進一步受到英語以及其他外語的影響。整個社會都在朝着多元化發展,而語言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語言多元化中的一元應該就是以更開放的姿態接受外來影響,並在漢語中表現出來。現在我們限制使用外語縮略詞,其出發點當然是好的,並且是事出有因,比如過多、過濫的外來詞使用造成一部分人不能理解或接受,以及由此所帶來的影響,等等。但是,語言是全民使用的工具,它有它自己的發展規律,只要大的社會背景不發生變化,這種狀況就會持續、進一步發展。 他說,如果有人擔心漢語持續接受外語的影響,會最終導致漢語的消亡,這也只是杞人憂天。漢語有強大的生命力,它雖然歷經風雨,但卻青春永駐。漢民族歷史上多次被外族統治,例如元、清時期,但漢語都沒有被蒙古語和滿語同化,更沒有被消滅,這就是漢語本身頑強生命力的體現,歷史上如此,將來也一樣。其實,英語等外語也在受到其他語言的影響,據說英語中外來詞占一半以上,隨着中國經濟地位的提升,英語中出現了很多漢語詞,甚至還出現了專門指稱這些詞語的詞『Chinglish』。在『地球村』中,人們需要互相交往,語言要反映現實,就需要互相交融和交流,但是絕不會相互取代。 在是否應該對漢語進行規範這個問題上,刁晏斌認為對漢語的規範是有必要的,因為作為全社會公用的交流工具,只有一定的規範,才能進行有效溝通,規範是必須的內容,也是進行交際的前提。但是規範不是說不允許發展變化,規範和發展是語言的兩個本質特徵。規範是多層次、多角度的,使用語言的人來自社會各個階層,所以不能只堅持一個規範,也沒有一成不變的規範。在不同的場合、寫不同交際目的的文章也不能按照同一規範,應該有不同的標準,比如,在家講話和在公眾面前演講、寫公文和發短信、發郵件就各自有不同的語言使用規範。現在存在的問題是很多人將推廣普通話與保護方言放在對立的位置,各級人大、政協會議上經常會有這方面的提案。但是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普通話與方言都並不矛盾,沒有人規定在任何時候都只能使用一種語言或方言,很多情況下,雙語、雙方言是十分必要的。在公務語言和服務語言中,必須使用普通話,但在很多其他場合可以使用自己的方言。另外,從保護地方文化的角度來說,也提倡保留方言,很多人從事方言研究,出版的工具書也不少。將普通話和方言的關係處理好了,就不存在誰吃掉誰的情況。 針對如何推廣普通話的問題,他指出兩條途徑,一是自上而下的政策推進,我們目前推廣普通話已經有很大成就,自【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頒布實施以來,這方面就有了法律依據;二是語言實際使用中自下而上的動力,例如外出打工、從商的人,往往就自覺地學習和使用普通話,否則會影響他的生存以及收益等。 (劉茜 李亞楠) 編輯:秋痕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