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與春秋時代風雅精神的文化支撐 清人勞孝輿在【春秋詩話】中將春秋時代的賦詩言志風氣概括為『春秋一場大風雅』,【詩經】是禮樂教化的藍本,其流傳的過程是周代禮樂文明不斷傳播的過程,也是風雅精神在不斷深入春秋人精神世界的過程,【詩經】為代表的文化經典是春秋風雅的精神支撐。 1.春秋時代是【詩經】結集和詩歌創作繁榮的時期。 【詩經】大約在公元前600年前後結集,從時間上看,收入【詩經】的篇章絕大部分屬於西周晚期和春秋時代的作品。【詩經】中春秋時代作品中蘊含着濃重的懷疑精神和憂患意識,不僅數量多,也是【詩經】中思想和藝術成就最高的作品。 2.春秋時代是新的風雅精神建立和成熟的時期。 王室東遷,風雲激盪,春秋人的精神世界和心靈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與西周人相對平靜波瀾不驚的心靈世界比起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波起雲詭,籠罩着濃重的迷茫情緒,巨大的悲涼和憂患意識籠罩在春秋詩人們的心頭,形成了中國詩人在王朝更替世事興衰的歷史過程中的【黍離】之悲的心靈模式。昔日王室恢弘的宮殿已經是黍稷青青的田野,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引發詩人如醉如噎的心靈悲痛,連腳步也因此變得遲緩而沉重,詩人禁不住追問蒼天是誰製造了如此深重的人間苦難? 這是典型的春秋人的心態,憂鬱而不平靜,苦痛而不絕望,缺少了西周人的凝重矜持,多了幾分憂傷和思索。雖然『詩三百』中的憂患意識,仍然不是現代詩歌中毫不遮掩的憤怒,而是有所控制有所保留的在禮樂文化範圍內的幽怨,但也表現出一種新的時代氣象,使得春秋詩歌有了新的精神格局。【詩經】從西周到春秋的精神變化,被經學家們概括為『變風變雅』,但是我們決不能因此像經學家那樣把春秋人的精神世界和道德世界描繪成漆黑一團,而應該看到這種失去對天命信仰後的精神憂鬱和痛苦,是歷史進步過程中的應有的代價。春秋文學表現出來的懷疑、迷茫、牢騷、哀怨,並不僅僅是消極的,而是一種新的時代精神的先聲,比起宗教世界裡的盲目的堅定,世俗世界的迷茫也許更有真實的意義。 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或息偃在床,或不已於行。 或不知叫號,或慘慘劬勞,或棲遲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樂飲酒,或慘慘畏咎,或出入風議,或靡事不為。 ――【小雅・北山】 這是春秋社會宮廷政治生活的真實展現,詩人描繪了種種社會不公,有的人安居家中,有的人為國效忠;有的人躺在床上,有的人在外面奔忙;有的人不知百姓呼號,有的人悽慘操勞;有的人安閒自在,有的人公事繁忙;有的人飲酒狂歡,有的人畏懼禍端;有的人進進出出袖手議論,有的人大事小事竭盡心力。詩人疊用十二個『或』字,排比中有對比,不平之氣,蘊積已久,一氣呵成,不吐不快,儘管比起所謂『正風正雅』顯得的不那麼中庸,不那麼溫柔敦厚,卻揭示了世俗世界的種種勞逸不均苦樂不平,具有超越時空的現實主義力量。 春秋時代一種特有的審美精神也在成熟。西周雅頌詩篇中的心靈活動常常是寧靜的,宗教的,缺少人間煙火的;而春秋時代的詩歌則是靈動的,世俗的,充滿生活情趣的。產生於春秋時代的『變風變雅』標誌着從宏大的宗教敘事向寫實的世俗描繪的思想轉變,也標誌着一種審美轉向。【詩經】雅頌詩篇中描繪了『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商頌・玄鳥】)的殷商始祖簡狄、『載生載育,時維后稷』(【大雅・生民】)的周民族始祖姜以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大雅・思齊】)的聖母大姒等非凡女性的形象,這些女性形象是莊重的、崇高的、具有女神色彩的,卻是缺少世俗生活情趣的。例如: 厥初生民,時維姜。生民如何?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 【大雅・生民】中的姜是周民族帶有宗教意義的始祖,生育了周民族的始祖后稷,但是其面貌卻是朦朧的,留給我們至多是她模糊的背影。而春秋時代的國風裡的詩篇,描繪的則是一批生動的世俗世界裡的女性群體。 碩人其頎,衣錦衣。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詩經・衛風・碩人】 這位身材高挑,衣着華美的莊姜,擁有『齊侯之子,衛侯之妻』的顯赫地位,擁有『邢侯之姨,譚公維私』的貴族身份,但是這樣不凡的女性的面貌不再是宗教視野下神聖的朦朧的背影,而是審美世界裡的清晰而美麗的藝術形象。雅頌詩篇里偉大的女性往往是生育女神,是一個部族的神聖母親,而莊姜恰恰是『美而無子』,她的形象不再具有神聖母性的意味,而只具有藝術和審美的意義。詩人讚美莊姜的是她世俗的美麗,像雕塑家一樣詳細地刻畫了她的整體形象――身材修長挺拔,玉手白皙纖長,皮膚鮮亮潤澤,脖頸健朗細長,牙齒潔淨整齊,蛾眉宛轉含情,尤其是她桃花綻放的笑靨和顧盼生輝的雙眸,風情萬種,春光無限,點睛欲飛,更具有一種動人心魄的風韻。這是一種春秋精神解放下的審美形象,不雕琢,不扭曲,敘述手法是樸素的寫實的,塑造的不是女神,而是女人,還有幾分迷人性感,是春秋城邦社會土壤上滋養起來的具有嶄新意義的審美藝術形象。 3.春秋時代是【詩經】廣泛流傳滲入社會生活的時期。 賦詩言志是春秋時代獨特的文化現象。【漢書・藝文志】謂:『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以微言相感,當揖讓之時,必稱詩以諭其志,蓋以別賢不肖而觀盛衰焉。』 稱【詩】喻志,可以臧否人物,亦可以觀家邦興亡,意義如此重大,所以春秋時期的諸侯卿大夫都是自幼學詩,從攝職從政的男子到閨閣中的婦女,從中原各國到稱為異族的荊蠻、姜戎都練就出觸景賦引、應對自如的賦詩本領。據統計,【國語】引詩31處,【左傳】引詩219處,這些引詩賦詩活動涉及到宗教祭祀、外交往來、禮儀道德、生活教育等廣泛的領域,【詩經】已經全面走進春秋貴族的社會生活。【左傳】所記襄公二十七年的垂隴之會,頗有典型意義: 鄭伯享趙孟於垂隴。子展、伯有、子西、子產、子大叔、二子石從。趙孟曰:『七子從君,以寵武也,請皆賦,以卒君貺,武亦以觀七子之志。』子展賦【草蟲】。趙孟曰:『善哉,民之主也。抑武也不足以當之。』伯有賦【鶉之賁賁】。趙孟曰:『床第之言不逾閾,況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聞也。』子西賦【黍苗】之四章。趙孟曰:『寡君在,武何能焉?』子產賦【隰桑】。趙孟曰:『武請受其卒章。』子大叔賦【野有蔓草】。趙孟曰:『吾子之惠也。』印段賦【蟋蟀】。趙孟曰:『善哉,保家之主也,吾有望矣。』公孫段賦【桑扈】。趙孟曰:『「匪交匪敖」,福將焉往?若保是言也,欲辭福祿,得乎?』 賦詩者,諳熟『詩三百』的篇章,以詩言志,聽詩者微言相感,深解其意。於杯觥交錯間,進行深入的思想交流,這樣別人看來如墜雲里莫名其妙的對話,春秋的賦詩聽詩者卻進行得行雲流水,毫無窒礙,關鍵是雙方對『志』的理解與熟練。晉是春秋大國,鄭國這樣的小國常仰仗晉國的庇護。晉國重臣趙武出使鄭國,國君設宴,七子賦詩,曲意逢迎,趙武喜不自禁,而又藉助他人的賦詩轉而表達了自己『心乎愛矣』的心志,借他人酒杯,述自己的情懷,不着一字,盡得風流,真是賦詩的妙處。 春秋人的確是風雅之至,一方面是鐘鼓悠揚,深情賦詩,一方面是妙解其意,因詩『觀志』。這是後來任何一個時代未曾有過的詩的時代,聞一多在【文學的歷史動向】一文謂:『【詩】似乎也沒有在第二個國度里,像它在這裡發揮過的那樣大的社會功能。在我們這裡,一出世,它就是宗教,是政治,是教育,是社交,它是全面的生活。』風雅藝術不僅是一種文學分類,更是一種精神氣質,在詩的應用中風雅藝術也融入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 來源:光明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