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陳東輝:大眾化才能『化大眾』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2-7-26 09:47| 發布者: 開元之治| 查看: 1623| 評論: 0|原作者: 陳東輝|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需要學術大眾化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類的一切學術成果都源於對生活的思索和對規律的探尋。與自然科學相對應的哲學社會科學實質上就是關於人的學問――關於人的生 ...

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需要學術大眾化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類的一切學術成果都源於對生活的思索和對規律的探尋。與自然科學相對應的哲學社會科學實質上就是關於人的學問――關於人的生存、發展、幸福、尊嚴,以及心理建構和關係協調等等。人既是哲學社會科學賴以存在的質料因,又是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繁榮的動力因。人民群眾作爲抽象意義的『人』的具體化,既是學術研究的目的,又是學術靈感的源泉。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爲:『歷史上的活動和思想都是「群眾」的思想和活動』、『思想根本不能實現什麼東西。爲了實現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人民群眾既是思想的實踐者,也是思想的創造者;既是思考的基礎,也是圖景設計的尺度。古今中外,找不到任何一門完全脫離人民群眾的學問。無論是往聖先賢憧憬的『大同世界』, 還是古希臘哲人構劃的『理想國』,我們都能從中尋覓到人民群眾的影子。學術的價值不在於數量多寡、篇幅長短,而在於是否貼近現實、服務大眾,在於是否具有深邃的思想、獨到的見地,是否涌動著創造的激情,閃耀著智慧的光輝。正確的思想來自於社會實踐,來自於人民群眾的創造,學術研究的任務就是不斷從人民群眾那裡捕捉智慧火花,然後將其錘鍊成完整的思想,再利用這些思想武裝人民大眾,指導新的實踐。這也是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迫切要求。

科學理解學術大眾化的基本內涵

學術大眾化的應然狀態究竟是什麼樣子?我們認爲,可以從三個方面把握之:

一是學術研究方式的大眾化。這是關於怎麼搞學術的問題。學術研究只有立足實踐、貼近生活、走進大眾,才能產生真知,實現價值。儘管書齋里能夠學習前人的成果和經驗,但離開現實和大眾,學術仍然結不出真正的智慧果實。學術的擔當來源於對大眾的關愛,學術的襟度來源於對生命的體悟,學術的涵養來源於對生活的融會,學術的識見來源於對存在的認知。因此,學者必須深入群眾,調查研究,把脈真實生活,聆聽大眾心聲,深度思考分析。

二是學術表達體系的大眾化。也就是說,學術要以喜聞樂見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大眾話語讓人輕鬆理解。人們在批判『舊八股』時,往往不自覺地代之以新的八股形式,這是幾千年遺留的痼疾。不得不承認,當下學術已經出現『新八股化』傾向。學術模式的固化、概念的詭奇、語言的艱澀,正嚴重阻隔著思想的傳播、消解著學術的功用。學術表達必須用輕鬆而不失嚴謹的話語,在活潑中透著自覺的責任擔當,以期深入淺出、明白曉暢。

三是學術目的的『化大眾』。『化大眾』一詞是俞吾金教授的發明。俞教授在談到這個問題時指出,『化』字有教化、感化的意思,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融入、化入。現在看來,『化』字意義還應做進一步延伸――除了教化之外,還要加上服務的內涵。學術的目的是通過春風化雨般的過程,滋潤大眾心田,淡化功利苦勞,消解生之困惑,實現精神愉悅,最終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這就要求學術必須在普及知識和觀點時,爲公眾提供一種思考向度和文化引導。

準確把握學術大眾化的現實路徑

要想使哲學社會科學不停滯於『量』的繁榮與表象的喧囂,就必須準確把握學術大眾化的現實路徑。事實上,學術大眾化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這裡有一個『度』的問題:學術大眾化的『魂』是學術,如果一味迎合大眾就有可能失去這個『魂』而流於『庸俗化』。大眾化的學術應該如白居易的詩――旨趣深遠,親切易讀。若要得此效果,必須採取有效措施根除學術領域的種種弊病。

一是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學術評價體系是學術研究的指揮棒和風向標。不可否認,當下通行的學術量化評價制度具有一定的客觀性。然而,這種客觀性僅僅止於『量』。在學術評價的天平上,『量』是硬尺度,『質』是軟標準,結果是一粒珍珠不及一堆沙子,一塊人參不抵一筐蘿蔔。這就導致了學術的『泡沫化』和『垃圾化』。學術是濟世之術,乃天下公器,學術大眾化的核心追求在於經世致用。只有在評價標準上對『質』的重視,才能激發評價對象對『用』的熱情。

二是打造公正的學術平台。學術期刊是最主要的學術平台。儘管歷經商業化衝擊,但相當數量的期刊仍能堅守良知,排除干擾,公允公平,以質用稿。然而,我們也要看到普遍存在的學術不公現象:辦刊經費、期刊管理、學術評價等多重因素的疊加,導致學術平台的異化,催生了遭人詬病的種種問題。要知道,學術是公益性事業,對成果的尊重才是學術大眾化的基石。這就要求有關部門在強化期刊監管的同時,加大對其扶持的力度,更好地構建學術平台。

三是樹立端正的學風文風。學術必須讓大眾理解才管用,也才能變成物質力量。學用脫節,必墮空談。只有樹立端正的學風文風,學術的精髓才可能深入人心。而端正的學風文風必然是求真務實、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文風,必然是言以表意、意盡言止的學風文風。這就要求我們搞學術研究不僅要聯繫實際、深入思考,還要『用最通俗的筆法,日常講話的體裁,融化專門的理論,使大眾的讀者不必費很大氣力就能夠接受』。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黨建與政治研究所)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