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見於【老子】。【漢語大詞典】解釋道:『大器晚成,謂貴重物器需要長時間才能完成。常比喻大才之人成就往往較晚。【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聲。」漢王充【論衡・狀留】:「大器晚成,寶貨難售。不崇一朝輒成賈者,菜果之物也。」……』(第二卷1394)該詞典同時列舉了『大器晚成』的本義和比喻義。 就本義而言,歷來多位學者和各種辭書的解釋儘管字句有所不同,但意思跟上面的說法沒有區別。【漢語大詞典】還引用【論衡】中的句子,凸顯『大器晚成,寶貨難售』的並列使用,應是特意藉以證明歷來解釋之無誤。但是,【老子】第四十一章中以『大』起頭並且排比在一起的小句共4個:『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意是:度量特大的方形,反而沒有稜角;度量特大的器皿,總是很晚才能成就;度量特大的聲音,反而難以聽清;度量特大的物象,反而難以看到。由此看來,在句法構造上,4個小句中,只有位居第二的『大器晚成』具有順承關係,不能加上『反而』;前頭和後頭的3個小句卻都具有逆接關係,它們都可以加上『反而』。這不能不引發一個問題:『大器晚成』的本義,有沒有別的解釋?根據王光漢【『大器晚成』初義辨】(【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一文的考證,『免』和『晚』可以互通,『盛』和『成』可以相通,『大器晚成』的初義應是『大器免盛』(邢按:大意為特大的器皿反而不盛東西)。是否如此,還需要作進一步的求證。然而,無論如何,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見解。當然,正如王光漢教授所說:『「大器晚成」一語的字面義比較好解,……語言是約定俗成的,語言中以非為是、以是為非的東西很多。「大器晚成」已成成語,今人按世俗常用義去使用自無可厚非。』 『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都沒有比喻義,成了歷史用語;『大器晚成』的『大器』,卻產生比喻義,由鼎、鍾之類轉指傑出或突出的人才,使得這一用語獲得了強大的生命力,因而數千年來常被使用而不輟。在這一點上,必須注意:人有大成,跟器物的造成不是一回事。人的成才,雖然並不絕對受到年齡的制約,但有一定的正常茂密期。只有過了正常茂密期而取得突出成就的人,才被認為是『大器晚成』的人。學者也好,運動員也好,都是如此,這兩類人只是因為職業的不同而正常茂密期的具體時段有所不同罷了。 觀察可知,具有比喻義的『大器晚成』,由於形容的是已過『茂密』期的人,在具體的語言運用中就出現了這樣那樣的用法,起着這樣那樣的作用。有的時候用來表示對特定人士的讚揚或敬佩。比如:『Q修禪師贊曰:伏馱密多,大器晚成。』(【祖堂集】)有的時候用來安慰對方或者用來表示自我安慰。比如:『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將來定是大器晚成的。』【儒林外史】第49回)有的時候用來描述客觀事實。比如:『劉易斯是少年得志,約翰遜是大器晚成。』(【人民日報】 (二)厚積薄發 『厚積薄發』是由『厚積而薄發』緊縮而成的成語。『厚積而薄發』見於蘇軾【送張琥】:『嗚呼,吾子其去此而務學也哉!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吾告子止於此矣。』(見【蘇軾文集】,中華書局1986) 這是蘇軾送給同科考中的同事張琥的一篇雜說。 『厚積薄發』反映了我國學界歷來崇尚的樸學精神,強調做學問要有厚實的功底,在厚厚地累積的基礎上薄薄地揮發,以保證著述的謹嚴可靠,無可挑剔。這是一種優良學風。因此,這一成語常常用來勸導別人。例如:『要珍惜時間,注意積累,厚積薄發。』(【人民日報】 跟『厚積薄發』相反的是『薄積厚發』。目前,學風浮躁,某些導向性措施容易把學者尤其是青年學者引向急功近利。於是,寫出來的文章往往『長平快』。文章長,質量平,寫得快!這是『薄積厚發』的結果,對學科發展極為不利。這一點,已經引起了眾多有識之士的高度關注和尖銳批評。舉兩個例子:『現在某些學術文章往往不是深入淺出、厚積薄發,而是淺入深出、薄積厚發――本來研究很淺,但寫出的文章似乎很深,若仔細推敲,卻又言之無物,此即是這種虛華與淺薄的表現。』(【人民日報】 (三)『大器晚成』和『厚積薄發』的語用指向 從上面的例析可以知道:作為成語,『大器晚成』的語用重點指向成才的某個時段,『厚積薄發』的語用重點指向成才的某種學風。 凡是『大器晚成』的評說,都用於已過成才茂密期的人物。這種語用偏向性,決定了這一成語所表示的不是普遍適用的成才原理,因而不能成為教育學生、造就人才的定律。在大學中,對於青年學生,特別是20歲上下的本科學生,不應強調『大器晚成』。不然,會束縛他們聰明才智的及時閃光。至於上面提到的『大器晚成是中國畫的一條規律』,這只是一種規律性的討論,意在告誡青年人不要急於求成,而不是提倡壓制青年人才華的噴發而無所作為地等待。 至於『厚積薄發』,則適用於強調傳統優良學風的發揚。這種語用偏向性,也決定了這一成語不屬於普遍適用的成才原理。比方說,從治學方法和成才過程看,『厚積薄發』容易被理解為:先要厚積,然後才能薄發。其實,如果過於執着於『積』和『發』的先後關係,不肯或不敢輕易動筆,結果會越拖年齡越大,越出不了成果。就過程而論,治學中應該以積促發,以髮帶積,二者互動,形成良性循環。常言:『在游泳中學習游泳』,『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有多少熱就發多少光』,『在實踐過程中成長』。會做學問的人,總是邊積邊發、邊發邊積,再邊積邊發、邊發邊積,如此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終於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有人還著文指出:『當今資訊時代在反映現實的層面上與生活大體同步而厚積薄發獲得新聞效果,已不可能。』(【人民日報】 國學寶庫中,儲存有許許多多名言,世世代代起着教育後來人的作用。但是,有的名言說的是普遍性道理,比如『有所不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管何時何地,做人做事,都可以成為準則;有的名言卻具有特定的語用適應性,比如『大器晚成』和『厚積薄發』,如果在教育年輕學子時被強調成為準則,便失之於保守。這一點,應該有所思辨。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