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儒學的人文精神(1)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1-8-16 09:11| 發布者: 對酒當歌| 查看: 1316| 評論: 0|來自: 中國儒學網

摘要: 人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文化中的『文』以人爲本位,『人』以『文』爲本性或自性,它通過人與自然、社會、人際和人自身心靈的諸關係合乎中節的協調,以教化天下,並由此而開出禮樂文化、人倫文化、仁愛文 ...
人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文化中的『文』以人爲本位,『人』以『文』爲本性或自性,它通過人與自然、社會、人際和人自身心靈的諸關係合乎中節的協調,以教化天下,並由此而開出禮樂文化、人倫文化、仁愛文化、人神文化、自然文化和生生文化等。 


    所謂人文精神,是指對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嚴、價值、意義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對價值理想或終極理想的執著追求的總和。人文精神既是一種形而上的追求,也是形而下的思考。它不僅僅是道德價值本身,而且是人之所以爲人的權利和責任。儒學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其人文精神主要表現爲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憂患精神。儒學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是對於國家生存和人民生命的關懷,是對個體和整個人類生命存在的命運、未來變化的責任和使命意識的表徵。中國憂患意識之所以孕育,基於宗教的人文化、聖王的分裂和士的自我覺醒。孔子講『士志於道』,士作爲道德價值理念的維護者,肩負起拯救社會無序的宏願,激發起無限憂道憂民的悲情。『君子憂道不憂貧』,這種憂道的積極入世品格,使憂世憫民精神得以提升,而與仁相融合。孟子繼承孔子,提出『憂患』的概念,認爲人的生命存在,事業興敗,國家存亡,都與有否憂患意識相關聯。 


    憂國憂民之心是責任意識、承擔意識得以生發的活水,是以自我關懷和群體關懷的博文情懷,與民同憂同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以百姓憂樂爲自己的憂樂,百姓也會以國王的憂樂爲自己的憂樂,和普天下人同憂同樂,就可以達到聖王的境界。【周易】是憂患之作,孔子韋編三絕,爲之作【傳】,就是要使人懂得知危則戒懼,才能平安無危;知平安無危則偷安,就會傾危。這就是要居安思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這樣才能長治久安。總之,儒學的憂患精神是對國家民族關懷的博大情懷;是面臨危難、困境而不屈服、不畏難的積極參與、敢負責任的精神;是救民族於危亡、救人民於水火而敢於犧牲奉獻的精神;是居安思危、處興思亡的辯證理性精神。在當前人類面臨人與自然的生態危機、人與社會的文明危機、人與人的道德危機、人的心靈的精神危機、文明衝突的價值危機的危難之時,中華民族應高揚憂患意識,在回應與化解人類五大危機中做出自己獨特的貢獻。 


    第二、樂道精神。樂道精神是以求道、得道爲快樂的精神。人總有所嚮往、有所追求,這是精神的特殊需要。此『道』可以是一種理論、學說,也可以是一種高超的技藝,如茶道、花道。它們都可以給人以精神的寧靜、愉悅和享受。在這種享受中人的精神獲得了提升,情操獲得了超拔,氣質得到了陶冶。樂道精神在孔子的求道歷程中得到充分體現,他『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一生孜孜追求,發憤忘食求道,而憂道之不可得,一旦得道,樂而忘憂,這種樂道精神,是得道時的美的精神滿足。爲獲得得道的精神滿足,顏回寧可放棄富裕的物質生活,而甘於貧賤。後來孟子發揮這種樂道精神說:『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是講應怎樣堅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則,不被富貴、貧賤、威武所迷惑、動搖、屈服,而放棄自己的信念和原則,即不放棄求道、得道之樂。孔子認爲,樂有兩種,一是對人有益的快樂,如符合禮樂節度,稱道別人的善處,交賢明的朋友,這是真快樂,包含著豐富的仁義禮樂的內涵,是樂道精神的體現。二是對人有害的快樂,如以驕傲爲樂,以遊蕩爲樂,以晏食荒淫爲樂,這種快樂是不符禮樂節度,有違仁義廉恥的快樂,是非樂道精神。孟子並不否定人可以從感官欲望和自然生理本能的滿足中獲得快樂,但反對縱慾、佚游、晏樂的滿足和愉快。雖然孟子把『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並提,將『理義』的道德愉悅和道德美感與感性愉悅和生理美感並非並重,但實際上孟子更重視前者。理義的愉悅,即樂道精神的體現,亦樂道精神的內涵,具體而言,如事親從兄的仁義之樂,知此節此的智禮之樂。這種道德愉悅使人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達到道德美感的精神境界。孟子認爲達到誠的境界,是最高的樂道精神的體現。『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反身而誠』的大樂,是對最高的道德境界的愉悅體驗。把誠提高到天道的位置,便是一種天人合一境界的內外融合而產生的愉悅。樂的享受,孔、孟雖都肯定心理、生理情慾滿足引起的快樂體驗,但重心逐漸從物質的、感性的、生理的層面轉向精神的、道德的、理性的層面,追求『樂心』 。
來源:中國儒學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