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页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查看内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论现代性社会的伦理命运与道德困境(5)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2012-8-3 17:38| 发布者: 里人| 查看: 1692| 评论: 0|来自: 求是理论网

摘要: (三)美德伦理的退隐    对道德形而上学的拒斥,对意义本源问题的漠视,再加上对伦理制度化、法律化的过分热衷,这一偏差的直接理论后果是,原本在古典时期作为伦理学主体的美德伦理被边缘化,现代伦理学 ...
(三)美德伦理的退隐 


  对道德形而上学的拒斥,对意义本源问题的漠视,再加上对伦理制度化、法律化的过分热衷,这一偏差的直接理论后果是,原本在古典时期作为伦理学主体的美德伦理被边缘化,现代伦理学除了工程师般的热衷于制定各种准则规范之外,对个体的美德、人生的意义几乎全然失去了兴趣。 
  问题还在于,由于现代性的“道德谋划”轻视甚至摒弃了道德形而上学的探究,已经不再关注其存在本体论向度了。相反,一种趋于“底线”化和普遍规范化的道义论伦理学研究,已然成为现当代伦理学的唯一进路或方法。何怀宏教授曾指出:“现代社会的道德接近于是一个最小的同心圆,这一‘道德底线’也可以说是社会的基准线,水平线。普遍主义的道德要行之有效是需要建立在人们的共识基础上的,现代平等多元化的社会则使人们趋向于形成一个最小的共识圈。”[12]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会赞同今天道德规范的内容几乎接近于法律,遵守法律几乎就等同于遵守道德。但除此之外,我们不能指望底线伦理给我们更多的东西。因为它只是从反面告诉我们如果做不到这一最基本的“底线”要求,就不能再算是一个“人”了!但是,它却没有从正面告诉我们成为一个“人”需要的全部要素。正如赵汀阳指出的:“(最低伦理)这种通俗化不仅把问题简单化,而且牺牲太多的学理性,它们只谈论一些众所周知的规范,而不顾那些规范所涉及的深刻问题。这样的伦理学甚至不是伦理的普及教育,而是一种娱乐性的大众文化。”[13]况且,试图以一种最谨慎的态度去建立一些最少量但是最重要而且最可靠的规范,这完全是纯粹概念上的要求,即使在纯粹技术上也是难以成立的,更别说它与生活事实的要求相差甚远。在人们为基于“底线伦理”达成共识而欢欣鼓舞之时,却不曾想到,人类自己的处境竟变得如此可怜,人类的道德世界竟变得如此贫瘠,“瘦”得只剩下了这一丁点少得可怜的共识。一时间,人们由过去的奢谈美德变成了绝口不提美德,由过去对道德境界的追求变成了对平面化人生的认同。人们对道德境界的舍弃,使得道德的神圣感不复存在,人生的意义难以寻觅。从而造成了人们只追求眼前的快乐与刺激,遵循“跟着感觉走”、“过把瘾就死”式的生活原则。 
  统而言之,一种拒斥道德形而上学的伦理学是一种不完整的伦理学,而与这种拒斥形而上学相连的是对形而下的具体制度伦理的过分钟情,由此导致了对个体美德伦理的忽视。为了显明起见,可以把这种“倒叙”式的逻辑推演“正”过来,那就是这样:个体美德伦理的退隐源于对形而下的具体制度伦理的过分钟情,而这又是源于伦理学对形而上学的拒斥,也就是说现代伦理理论体系的病灶根源于道德形而上学的缺失,这或许是现代性“道德谋划”所面临的一种理论困境。 


      作者:赵庆杰    


  参考文献 


  [1]包亚明.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M].李安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23. 
  [2]Maxweber. 
  [3]〔加拿大〕查尔斯•泰勒.黑格尔[M].张国清,朱进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614-615. 
  [4]〔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和社会[M]∥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4. 
  [5]〔英〕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8. 
  [6]〔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龚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译者前言”第9页. 
  [7]高国希.走出伦理困境――麦金太尔道德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49. 
  [8]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J].中国社会科学,2004,(4). 
  [9]〔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38. 
  [10]万俊人.论道德形上学(上)[M]∥万俊人.清华哲学年鉴2002.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114-115. 
  [11]梁禹祥,南敬伟.诠释制度伦理[J].道德与文明,1998,(3). 
  [12]何怀宏.一种普遍主义的底线伦理学[M]∥底线伦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8. 
  [13]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1.
来源:求是理论网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