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整理國故運動』衰歇原因探究(3)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8-3 19:13| 發佈者: 裏人| 查看: 1174| 評論: 0|來自: 國學文化

摘要: 二、主觀心態的轉變 今天看來,『整理國故運動』在20世紀30年代中後期的衰歇,除了受到其自身缺陷的內在制約之外,外部環境的影響顯然也不容忽視。這主要是以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1935年的『華北事變』、1 ...
二、主觀心態的轉變


今天看來,『整理國故運動』在20世紀30年代中後期的衰歇,除了受到其自身缺陷的內在制約之外,外部環境的影響顯然也不容忽視。這主要是以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1935年的『華北事變』、1937年的『七七事變』為標誌,日本帝國主義一步步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乃至於當時就有人感慨:『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而隨着民族危機日益加深,中國知識分子的心態也發生了重大的轉變。

第一,面臨着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許多學人難以繼續埋首故紙。

儘管不少參與『整理國故運動』的學者,一再以所謂『為學術而學術』的口號相勉勵,但正如錢穆在1951年所質問,『試問這四十年來的知識分子,哪一個能忘情政治?哪一個肯畢生埋頭在學術界?』[13]確實,對於深受『經世致用』觀念薰染的中國知識分子來說,『從關心文化到關心政治的轉變,只是時間問題』。[14]

例如,夏承燾即曾在日記中,屢次懺悔自己『沉醉於故紙』。1931年9月22日,他便寫道:『念國事日亟(日兵已陷吉林),猶敝心力於故紙,將貽陸沉之悔』。1935年7月8日,他也再次表示:『國難如此,而猶沈緬於此不急急務,良心過不去。擬舍詞學而為振覺民文學。』7月16日,他又說:『內憂外患如此,而予猶坐讀無益於世之詞書,問心甚疚。』[15]與此相似,『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不久,湯用彤南下廬山,在佛教聖地大林寺撰寫【大林書評】時,也不由在序言中感嘆說:『時當喪亂,猶孜孜於自學,結廬仙境,緬懷往哲,真自愧無地也。』[16]

又如,吳晗也在1932年1月30日致信胡適,針對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機和政府的軟弱無能,慷慨激昂地聲明:『假如自己還是個人,胸膛中還有一滴熱血在煮的時候,這苦痛如何能忍受?』他還說:『過去4個月,無時無刻不被這種苦痛所蹂躪,最初的克制方法,是把自己深藏在圖書館中,但是一出了館門,就仍被襲擊。後來專寫文章,冀圖避免此項思慮,但是仍不成功。』[17]

而當時剛在考古學界嶄露頭角的劉d(尹達),則更是義無返顧地離開了史語所,毅然奔赴延安抗日前線。離所時,他還曾留下了這樣一段話:『別了,這相伴七年的考古事業!在參加考古工作的第一年,就是敵人鐵蹄踏過東北的時候,內在的矛盾燃燒着憤怒的火焰,使我安心不下去作這樣的純粹學術事業!……現在敵人的狂暴更加厲害了,國亡家破的悲劇跟着看就要在我們的面前排演,同時我們正是一幕悲劇的演員!我們不忍心就這樣的讓國家亡掉,讓故鄉的父老化作亡國的奴隸;內在的矛盾一天天的加重,真不能夠再埋頭寫下去了!我愛好考古,醉心考古,如果有半點可能,也不願意捨棄這相伴七年的老友!但是我更愛國家,更愛世世代代所居住的故鄉,我不能夠坐視不救!』[18]


來源:國學文化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