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 很多人把『仁』稱爲儒家思想的內核,從倫理道德上說,這當然是有道理的。但儒學並不只是倫理道德的學說,它是和西學中的宗教、倫理和哲學都可以對話的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談宗教就要談『天』、談『天命』;談哲學,就要講『誠』了。這個『誠』字,是儒家思想體系中的一個很關鍵的概念。 『誠』是儒家思想的根本世界觀。『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在儒家看來,沒有了『誠』,就沒有了一切,一切都依『誠』而存在的。『誠』就是『真』,是客觀的存在。『誠』就是客觀實在,以及客觀實在的屬性與規律。『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意思是說:順應天道自由的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充分地體現自己的存在,就是『仁』;認識事物的發展規律,就是智慧。說到這裡,大家就應明白了,『誠』等同於現代意義上的『真理』。當然『誠』的概念不只於形上,也包含形下,也就是說,它既是真理,也是客觀事實本身。有人說儒學是存在主義,也有人說儒家思想是理性思維。道理也就在這裡。 儒家的哲學觀就是用『真理』(誠)來勾連起天人合一的理念的。『我』的存在和世界的存在都是依於『真理』(誠)而存在的。率性從道,做真實的自我。『誠者非自誠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儒者不應只內求心性,還要外明事物之理。要做到科學理性地對待物的世界,就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要做到合理地處理好和外我(他人)的關係,就要體己惜人。 『誠』的徹底認知幾乎是不可能的,『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一旦進入化境,則『至誠之道,可以前知』這不是唯心論,『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知史可鑑今。所以,明事物之理,也必能依其規律,斷其未來。 楊曉剛 別水/整理 來源:北京晨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