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人的稱謂主要有三種:名、字、號。三者相比較名和字都是父母長輩寄予希望祝福的命名,【左傳8226;桓公六年】記載著命名的的原則,『公問名於申]。對曰:「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以名生爲信,以德命爲義,以類命爲象,取於物爲假,取於父爲類。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因而『名』和『字』的確定會受到很多的限制,有時並非使用者本人的意思表達,而號則是在本人在成年後,根據個人的意願表現個人的情趣愛好、理想志願的稱謂。『號』究竟起於何時,歷史上並沒有準確的記載,但是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存在了,比如春秋四公子田文、黃歇、趙勝、無忌分別號:孟嘗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更多的文人有了自己的號,如陶潛自號五柳先生,三國曹魏的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合稱竹林七賢。但並沒有形成一種風氣。直到唐宋時期文人起號之風盛行。到明清時期文人起號達到了鼎盛,不但人人有號,而且一個人可以有幾個號。由於文人的『號』大多是個人情趣志向的一種表達,客觀上也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風氣和價值取向。
古代文人的自號類型很多,但無外乎取自自己書齋的名稱;取自自己的籍貫居住地;直接表達興趣愛好和志向追求這樣幾類。這些自號都直接或間接地透露出古代文人的價值取向,反應了當時的社會風氣。 古代文人使用自己書房(齋)的名稱作爲自己自號的現象比較多。比如婉約派女詞人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明代哲學家王守仁自號陽明先生,同是明代的學者、書法家黃道周自號『石齋』,還有象著有【三言二拍】的小說家馮夢龍號『墨憨齋主人』,畫家徐渭的『青藤道士』都是取自自己的書齋名。有的古人則是直接以自己的籍貫或是居所爲自號。唐代詩人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自號『少陵野老』,和他同時代的白居易號『香山居士』,還有北宋文學家蘇軾被貶爲黃州團練副使後自號『東坡居士』,清朝小說家蒲松齡自號柳泉居士,袁枚晚年自號倉山居士,他們的號就都是起自自己的籍貫或者居住地。而古人更多的是用『自號』直接的表現自己的愛好情趣,志向追求。唐代大詩人賀知章號四明狂客,盧照鄰自號幽憂子,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號『六一居士』,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自號放翁,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自號『稼軒』,金文學家劉迎號無諍居士,明文學家、畫家李流芳號慎娛居士,清初畫壇『四僧』之一的畫家朱耷自號八大山人,這些文人的號都抒發了自己的志趣和愛好。 但是當我們綜合一個朝代去看我國古代文人的號又會發現一個特點,各個朝代的文人的號總是有某些相同的特點。大唐盛世,經濟繁榮,文學昌盛,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朝代之一。這個時期的大詩人李白晚年自號青蓮居士 ;詩人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晚年號香山居士;李商隱號號玉溪生;韓愈號昌黎先生;詩人王績自號東皋子、五斗先生……可以看出受唐朝自由開放風氣的影響,這些文人的自號也都透露著一股狂放不羈的氣勢,唐朝的文人們不是故紙堆中的書蟲,只知終日讀書,更多的文人雅士們崇尚『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用我們現代語說就是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他們更崇尚自然,鄙視功名利祿,因此在唐朝文人的自號中更多的是居士,當然同時也受到當時統治者推崇佛教的影響。宋朝的統治者仍然推崇佛教,宋朝的同樣出現了很多以居士爲自號的文人,比如:北宋詩人的魏野自號草堂居士;文學家歐陽修自號六一居士;文學家蘇軾自號東坡居士;詞人秦觀自號淮海居士;女詩人陳師道自號後山居士;女詞人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女詞人朱淑真自號幽棲居士……當相比較唐朝的『居士』宋朝的『居士』們更熱衷於學術研究,比如歐陽修的的自號『六一居士』的含義既是『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爲六一乎?』 王國維認爲:『宋代學術,方面最多,進步亦最著。……故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動,與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漢唐,後之元明,勢所不逮也。』而且這個時期的文人們不再遠廟堂之高,出現了一大批學者型的官員,比如我們熟悉的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蘇軾……因此這一時期的文人的號中很少看到歸隱山林的意圖了。而在北宋滅亡後,文人們受國破家亡的影響,在自己的自號中透露出了不忘宋室渴望收復失地的思想,比如詩人、畫家鄭思肖自號『所南』。元朝的文人的號的特點又有了新的變化,文人以『道人』爲號者尤其多,可能和元代崇尚道教有關。到了明朝社會風氣奢靡,當時的統治者醉心於得道求仙,許多文人情緒消極,鬱郁而不得志。比如明朝風流才子唐伯虎,自號『六如居士』。『六如』,即人生如幻、如夢、如泡、如影、如露、如電。而到了明末清初,明朝的遺民們生活在滿人統治之下,懷念故國,很多文人的號都出現了變化,比如著名畫家朱耷在明亡後號『八大山人』,且在書畫作品的署名時將『八大』連寫,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之意; 這些文人雅士正是通過『號』這樣一個自身的標誌符號,無時無刻不在向世人宣揚著自己的人生志向和追求,希望通過個人努力改變國家的面貌,向我們展現了古代文人雅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以天下爲己任的志向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是歷朝歷代文人雅士孜孜以求的目標。他們首先致力於精神文化產品的生產,他們精通經史子集,立粵⒀裕創造出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以其知識、節操影響著當時的社會,凸顯出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的獨特價值取向,豐富了中國封建文化的精神遺產。 來源:中國儒學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