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苏轼的保守意在超越封建制度,范仲淹的改革只为实现儒家理想 值得深究的是,苏轼为何会提出与范仲淹先忧后乐相反的去悲向乐的思想呢?原因一,个人性格差异。苏轼是天生的乐天派,无论在哪里做官都能随遇而安,乐在其中,留下了许多风趣幽默的故事。范仲淹从小就对自己要求甚高,有一天朋友看到他吃简陋的食物,就同情地送来了些鱼肉,但几天后朋友发现他一筷子都没动,范解释说,我不是不领情,是担心吃了好菜之后,就再也吃不下腌菜和粥了。 原因二,政治立场不同。苏轼是保守派,范仲淹是改革派,主持过庆历新政。保守派一般都不愿折腾,知足常乐,改革派则总是不满现状,忧心忡忡。他们俩就好比寺庙中的弥勒佛和韦陀尊天菩萨,弥勒大肚能容,在前面笑迎八方来客,韦陀则手持神鞭站在后面,鞭策自己,鞭策过客,包括滕子京式的作秀庸官(参见汪宏华新解《岳阳楼记》的文章)。宋朝皇帝有福。 原因三,终极理想不同。从上文可知,知足常乐只是苏轼的小乐,他还有科学民主社会的梦想。这种梦想的好处是,即使不能很快实现,不能兼济天下,也能教人乐而忘忧,独善其身。范仲淹则只想将封建制度和儒家哲学推向极致,他以为只要所有官员都忧国忧民、克勤克俭,便能实现孟子提出的君民同乐的理想。很明显,这比一般的保守派还要更保守更虚妄。范氏之忧注定无穷无尽。 客观而言,苏轼是乐中存忧,忧中寻乐,所以他会在“欢饮达旦”后自求外放,又会在孤寂无眠时构想幸福社会。李白、范仲淹、苏轼,以及更早发出“天问”的屈原,同样是文曲星,同样胸怀天下,颖悟水平却千差万别。苏轼无疑是其中最通透最耀眼的明星,震古烁今! 附: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来源:中国新闻网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