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先周文化這一概念自60年代初北京大學考古教研室編寫商周考古教材時提出後 ,一直是商周考古研究中一個重要的課題,對先周文化的內涵、來源、分期、年代等問題直到現在尚有諸多不同的看法 。但分布於關中地區的鄭家坡類型是先周文化,其晚期階段年代大體相當於殷墟四期到商周之際,基本是大多數研究者的共識。如前所述以毛家坪遺址④B和H29為代表的秦文化遺存,其文化面貌、年代基本同於鄭家坡類型晚期階段,因此了解關中地區殷墟四期到商周之際鄭家坡類型晚期遺存的分布格局及結構,應是探索早期秦文化起源的重要途徑之一。 目前所了解的鄭家坡類型晚期遺存主要分布在西到寶雞地區,東至灃鎬地區的範圍 里,為研究者所矚目並具代表性的遺址有:寶雞鬥雞台 、鳳翔西村 、扶風北呂 、壹家堡 、岐山賀家村 、武功鄭家坡 、黃家河 、岸底 、豐鎬遺址 等。 1、寶雞鬥雞台 鬥雞台墓地發掘於三十年代,有15座墓年代相當於殷墟四期到商周之際 。全部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無腰坑,南北向,均直肢葬,隨葬陶器或一鬲一罐,或僅一鬲、僅一罐,除K4所出陶鬲為高領乳狀袋足鬲外,其餘均為聯襠鬲。從K區內還有K7、K9等隨葬聯襠鬲的墓葬來看,可知在鬥雞台墓地,至少在K區里,隨葬乳狀袋足鬲和隨葬聯襠鬲的墓葬是同時存在的 。目前不了解與鬥雞台墓地同時期的居址的文化面貌,但從墓地中隨葬二種陶鬲的墓葬共處的現象可以推定,在居址中亦是乳狀袋足鬲和聯襠鬲二種文化因素共存。 2、鳳翔西村 鳳翔西村墓地共發掘先周中期到西周中期的墓葬210座,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或口底同大,或口大底小,有熟土二層台,未見有腰坑,均為直肢葬。60%左右的墓僅隨葬一件陶鬲,37%左右的墓葬隨葬一鬲一罐,另有少量的墓僅隨葬一件陶罐或共出有簋。其中年代屬於殷墟四期到商周之際的墓葬中 ,79M44、M45、M50、M69、M76、80M2、 M18、M83、M87、M131、 M147、M148等12座墓出土鬥雞台類型乳狀袋足鬲,雖然有二、三座相對集中的現象,但從整體看,這些墓基本散見於墓地各處 。沒有發現與該墓地同時期的居址,不過由於墓地中隨葬二種不同類型陶鬲的墓交錯分布,居址中亦應是二種文化因素共存。 3、扶風北呂 北呂墓地包括北呂村北部的北山、東山、窯院三個地點,共發掘出先周到西周中晚期的墓葬283座,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大部分墓口底相等,少數口小底大,多有熟土二層台,沒有發現腰坑,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其中42%的墓隨葬陶器為一鬲,33%的墓隨葬一鬲一罐,4%的墓隨葬一罐,另有少量墓共出有尊、簋和盂。北呂墓地從商代晚期到西周初年的墓葬中 ,僅有BM21隨葬一件屬於鬥雞台類型的乳狀袋足鬲,並共出有尊、盂各1件,其餘各墓所出陶鬲均為聯襠鬲,共出的陶器有折肩罐和肩部有弦紋的圓肩罐。因原簡報未發表各地點的墓葬分布圖,因而不能確知BM21在墓地內的確切位置,及與其他墓葬之間在平面上的關係。但從簡報所述該墓位於『北山墓地最西 』,至少可以確認BM21不是雜處於隨葬聯襠鬲的墓葬之間。從這個意義上講,北呂墓地應是一處表現出較單純文化面貌的墓地。 4、扶風壹家堡 壹家堡遺址包括居址、窯場和墓地幾個部分,1986年北京大學考古系發掘所獲資料主要是來自居址。原報告將壹家堡遺址分為四期,並認為其中第二期和第四期遺存屬鄭家坡類型。第四期遺存包括4、5、6三段,年代相當於殷墟文化三期末到殷墟文化四期,即商王文丁到帝乙時期。據孫華【扶風縣壹家堡遺址分析】一文,在壹家堡遺址四期遺存中,占主導地位的為鄭家坡類型文化因素,同時共存有其他一些文化因素,如雙耳乳狀袋足鬲(H21:7)為典型的劉家文化因素,而三足蛋形瓮(T31③:41)、素面圓肩罐(T31③B:47 )、素面折肩盆(T31③A:44)等,則或許是來自陝北、河套地區的古代文化因素 。 5、岐山賀家村 賀家村墓地自五十年代以來已經過多次發掘 ,其中年代相當於殷墟四期到商周之際或西周初年的墓葬主要有1963年發掘的54座墓葬,均為長方形豎穴,大多口小底大,或口底相等,個別口大底小,多有熟土二層台,墓底無腰坑,均為直肢葬。隨葬陶器以鬲、罐為主,僅個別墓出有壺、缶、瓮等。隨葬的陶鬲中有20%左右為高領乳袋足鬲,其餘均為聯襠鬲。從墓葬的平面分布觀察, 隨葬乳狀袋足鬲的墓散見於墓地各處。 6、武功鄭家坡 鄭家坡遺址包括居址和墓葬二部分,但已發表的材料均來自居址 。因該遺址中出土的大量極具特點的長筒形聯襠鬲、繩紋深腹盆、繩紋折肩罐是同類遺存中最具代表性者,從而將這一類遺存命名為鄭家坡類型。原報告將其分為早、中、晚三期,在其中期階段已經出現的屬鬥雞台類型的高領乳狀袋足鬲,表明在鄭家坡遺址的居址中,至少有一段時間,鄭家坡類型與鬥雞台類型是共存的。不過在鄭家坡遺址發現的基本與居址同時期的墓地 中,墓葬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無腰坑,仰身直肢,隨葬器物組合以一鬲或一鬲一罐為 主,陶鬲均為聯襠鬲,表現出極為單純的文化面貌 。 7、武功黃家河 黃家河遺址包括居址和墓地二部分。黃家河墓地共發現先周時期和西周中期的墓葬49座,車馬坑2座 ,黃家河墓地的墓葬均為長方形豎穴墓,口略小於底,有生土或熟土二層台,未見腰坑,人骨葬式均為仰身直肢,隨葬陶器為一鬲或一鬲一罐。鬲均為聯襠鬲,罐有繩紋折肩罐和肩腹部有弦紋或方格紋的圓肩罐。黃家河墓地所表現出的這些特點是代表了單純的周人文化,基本是商周考古研究者的共識。 8、武功岸底 岸底遺址發掘於90年代初期,包括居址和墓地二部分,已經報導的材料均來自居址。據發掘簡報,岸底遺址屬於先周時期的遺存可分為早、中、晚三期 ,後參加發掘者牛世山又將其分為四期七段,其中第四期(含6、7兩段)的年代相當於殷墟文化四期到商周之 際,文化面貌以鄭家坡類型典型的聯襠鬲、深腹盆和繩紋折肩罐為主,同時亦有鬥雞台類型的高領乳狀袋足鬲,以及來自陝北、河套地區北方古代文化的三足蛋形瓮和來自商文化的折腹簋等 。 來源:歷史千年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