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在經歷了20世紀的重創劇痛之後,其未來的命運又將如何?中國要建設現代的、社會主義的新文化,應如何處理時代精神和傳統精神之間的關係?在民族虛無主義與民族文化保守主義的對立之間,我們的抉擇,是不是註定要倒向一邊?這一系列的問題關係到當代中國文化的定位和重建。前現代傳統已經逝去,現代文明的不和諧已經顯露,後現代文明已見端倪。處在三種文化狀態並存的局面下,我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後現代文明的構建應該是傳統與現代的互補。上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所謂的海派文明其實就是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結合。
傳統在構建新的文化體系中無疑是發揮作用的,任何一個文明的發展都不能與其傳統完全割裂。要發揮傳統的作用,首先必須建立在對傳統文化的正確解讀上,否則便是對傳統的濫用。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教為本位的,儒教與皇權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隨着封建君權制的垮台,儒教所信奉的『天地君親師』也失去了原有的地位。現在有些人提出要復興儒教之類的話只能是一種空洞的讕言,失去了政治保證和制度支撐的儒教是無法重建也不應該重建的。但是既然儒教是傳統文化的主體,我們繼承傳統時對儒教問題則是無法迴避的。問題是我們怎樣不恢復儒教但又吸收儒教的某些合理成分。我覺得答案只能是繼承儒教的形式而非其本質,就像儒教現在在海外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生存、活動一樣。其實,在海外,儒教嚴格來說不是真正的儒教,因為它的核心不是天地君親師,中國繼承儒教傳統可以以此為參考。 那麼,如何繼承傳統呢?我們的幾代學者一直都在孜孜求索:康有為、譚嗣同、梁啓超到梁漱溟、熊十力,均大力發揚陸(象山)王(陽明)心學及其致良知精神;馮友蘭和金岳霖致力於新理學的建構;章太炎又追求儒釋文化哲學的融合……但是現代有些人對傳統文化的誤解卻是顯然的,他們對傳統文化只是斷章取義,甚至想當然地理解,比較集中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宇宙觀上對『生』的崇尚;二是社會觀上對『家』的愛戴;三是人生觀上對『德』的追求;四是思維方式上歸『和』的傾向。根據這些誤解,他們開始發掘『優秀文化』的現代價值,比如說保護生態與環境意識;合理增長人口意識;人道意識;天人和諧意識等等。姑且不論這些『優秀文化』是否真能為現代社會繼承,真能對當代文化產生影響,這些『優秀文化』的正確解讀卻是一個前提性問題,如果前提不正確,這就毫無意義,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就以『和諧』來說,許多人認為中國古代所提倡的『天人合一』觀念就是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精當概括。類似的話諸如:『在全球性環境危機的逼迫之下,華人學者基於對西方主客二分的哲學思維的反思以及對中國傳統哲學的總結,日益重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觀念,將之視為對治人與自然嚴重對立的精神良藥。』[1]38 又如,『中華文化中有貫穿始終的「天人合一」、「天地人相參」、「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和「仁民愛物」的大化悟性,違背了大化的生生之德,我們就會遭到形形色色的「天譴」與「天罰」,即自然界的報復。』 [2]再如,『在天人關係上,主張人與自然的調和、協和、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不僅作為中國文化主幹,而且後來也成為東亞區域性學說的儒家學說和道家學說,都有「天人合一」的觀念。』[1]38 沒錯,人和自然的關係是當代中國主要的哲學問題,我們到傳統文化中找相關的根據也沒錯,可問題是他們所找的根據――天人合一,是否包含了這層意思。進而我們還可以問,在古代是否也有這方面的影響。我們首先解決第一個疑問:天人合一在古代究竟是什麼意思?我遍查了四庫全書上所有與天人合一相關的鏈接,沒有發現一條是說人與自然合一或人與自然和諧的。 『天人合一』這個詞主要出現在【周易函書約存】中。書中多次提到『周易為天人合一之書也』(【周易函書約存】卷一、二、三、四、十一、十三、十四等);『周易為天人合一之道』(【周易函書約存】卷一);『洪範之與周易同是天人合一之理』(【周易函書約存】卷十一)。【周易】主要是一部占卜之書,是一部以卦爻詞來演繹世界的書,所以天人合一也應該是講大道乾坤、萬物滋生之類的意思:『尋常盡說易是窮理盡性至命之書,自今觀之卦爻辭何處是說性命,殊不知有形而下之器便有形而上之道,有至著之象便有至微之理,如乾元亨利貞便是從乾道大通而至正上來,坤利牝馬之貞便是從陽全陰半地道無成而代有K上來,干豈不是性命耶,是以學須見到天人合一處。』(【易經蒙引】卷一上)『上章易書是方去作易,此章易書是作成之易。通就爻說明天人合一之□廣指坤大、指干悉備、指乾坤中所有暗含人道說。一曰廣大者體統渾論悉備者。』(【周易函書約存】卷十六)這裡雖然不可能窮盡古代所有關於天人合一的注釋,但可以肯定的是,古代的天人合一絕非是指人與自然的和諧。 其實,我們古代的許多概念都是在儒教環境下展開的。天人合一也是,筆者在四庫全書中查到的關於天人合一的文字都出現在儒家經典中。彭永捷的文章中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所以他在題目中就反映出了要尋找天人合一的宗教哲學基礎,可惜的是他把這方面的內容和人與自然合一看作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不僅沒有剔除本該沒有的人與自然合一這方面的思想,並且大有把宗教哲學基礎置於其下的意思,因為在他那裡『人與自然的調和、協和、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再後,他還把這個基礎也理解錯了,他認為,『天人合一』觀念的哲學基礎,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是主客合一,其二是天人合德。他說:『儒家所講的「主客合一」,絕非主體與客體的消融與泯滅,而是在價值上,實現人與天、地的三者合一。』他自己也引用了所謂的人『與天地參』[1]39 ,『人位乎中與天地參矣』(【周易經傳集解】卷三十三)這樣的話,既然這樣,天地人如何實現他所謂的價值上的合一,何謂合一?他強調天人合德,沒錯,儒教中確實有這方面的思想,『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周易注】卷一)。但是,在這方面他只是匆匆略過,沒有深入說明。 天人合一是要在儒教環境下考察的,天人合一的天就是指的儒教之天,是儒教的至上神,或稱天帝。【左傳8226;隱十一年】說:『天禍許國。』這個『天』就是指『天帝』。至於『合一』應該更多的是一個統一或匹配的問題,不會是合二為一,至於和諧之義也是沒有的,天人合一應該講的就是人與天如何統一或人和神如何會通的問題。至於如何會通,在哪方面統一,在天人合一這個字面上還看不出來,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天人合一側重講的是天人關係或人神關係,更專業一點說是『究天人之際』(【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二十四)。 我們說【周易】是一部占卜書,其實也可以說它是一部致力於研究天人之際的書。【漢上易傳】就說:『卦有反合爻,有升降,所以明天人之際,見盛衰之理焉』(【漢上易傳】卷一)。那麼,如何究天人之際呢? 來源:國學文化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