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朝暉
陶傳進
趙小琪 對話人物: 儲朝暉 中央教科所研究員 陶傳進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趙小琪 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 曾經,學生們談起導師,總用『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亦師亦友』這樣的詞語來形容。但今天,談起導師,部分學生總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是老師?是老闆?還是……導師,意味着什麼?又將對學生承擔起何種職責? 關鍵詞之一:距離 記者:您如何給導師下定義?目前,導師與學生之間存在什麼樣的問題? 儲朝暉: 關於『導師』的定義,這是一個很難的問題。如果要我做定義,我就選『導引人生,師法自然』八個字做定義。 導師要導引人生就不要解釋了,為什麼要說『師法自然』呢?因為任何一個專業,任何一門學問都是在追求真理,『師法自然』是追求真理的一種境界,導師要導引學生進入這個境界。師生關係實質上是在人生過程中形成的重要他人關係,每一方是對方的重要他人,導師最重要的責任就是引導人生,追求真理,雙方都走上這條路就能亦師亦友,道不同則很難亦師亦友。 現在師生間出現問題的最根本原因在於:導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功利因素太重,教師想靠學生為自己打工,學生想依靠教師發論文、找工作、拓人脈,甚至要找到一個比別人更好的工作,不少學生不是根據教師的學問選擇導師,而要看他是否有為自己謀利的空間。這都是極不正常的現象,現今卻很普遍。 陶傳進:我個人理解的導師就是在學校中。通過自己的專業,帶着學生沿着他們的人生發展方向繼續向前走一段的人。 學生是老師最值得親近的人群之一,作為一個老師,能夠帶學生、能夠獲得學生的信任,是一件非常值得高興的事情。自然也就有了親近感,自然也就要減少本來存在着的距離。但是,目前社會中普遍出現的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危機,也對師生關係構成了衝擊。 我贊成導師與學生之間亦師亦友、平等身份、相互尊重的關係。學問上,老師是權威,做人上,是平等友好的關係。這和『疏遠』、『據為己有』、『商業化的交換關係』是大問題。 趙小琪:我個人還是比較贊同『一日為師,終生為友』。我與我的研究生的關係就是亦師亦友的關係。我一直堅持『三個一樣』的原則。即:對待學生與對待老師一樣,對待學生與對待領導、同事一樣,對待不同的學生一樣。 面對領導、同事和學生,我均以誠相待,保持着『三個不變』的立場,即:說話方式不變,面部表情不變,做事方式不變。我在研究生入學時就告訴學生,我既是老師,又是他們的朋友。我們無法改變那些自以為是的強勢人物,但我們可以堅守自己做人的原則。 我與我的博士生與碩士生之間的關係日趨親密。在我的研究生們建立的QQ群里,我的一屆又一屆的畢業研究生們一直在那裡與我和他們的在讀的同門親密地交流、對話,共同在人世間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營造着最為樸實、最為溫暖的家園。 關鍵詞之二:學術 記者:讀研、讀博,本是研究學問。如何才能讓『學術』成為承接師生關係的一個很好的紐帶? 儲朝暉:現在不少人理解或所能看到的學術僅僅是學術之果,如論文、課題、項目、學位、職稱、獎勵等,卻嚴重忽視了學術精神和學術過程,這是導致師生關係不和諧,學術聲譽下降的原因所在。現在的問題是不少導師沒有學術精神,也不參與學術過程;不少學生過於關注學術結果,忽視學術精神的獲得,這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趙小琪:我個人認為,我之所以與學生相處得較為親密,是與我抓住了『一個中心』、採取了『三種不間斷』的方法有關係的。所謂『一個中心』,就是以『學術』為中心。我自己既不想發財也不想當官,就是希望看一些自己想看的書,寫一些自己想寫的文章,雖然經常受外界干擾不能如願,但我一直努力想達到這種境界。同樣,我也希望我的研究生以『學術』為中心。所謂『三種不間斷』,一是本科階段與研究生階段指導的不間斷,二是課堂內與課外指導的不間斷,三是在讀階段與畢業後指導的不間斷。 我的一個在職博士生對我說:老師,你對學生做的一切,學生都明白的。不然,學生怎麼畢業這麼多年了還年年從大老遠的地方來看你呢! 有生如此,夫復何求?! 關鍵詞之三:傳承 記者:薪火相傳,是學術知識、精神理念的傳承。導師的責任是傳承什麼? 儲朝暉:導師首先應有愛,他首先所要傳承的也是愛。這裡的愛當然首先是愛人,包括愛他的學生,並通過他的學生將這樣的愛像傳送接力棒那樣一個個地傳遞出去;同時這樣的愛的對象還包括更廣泛的含義,比如要愛真理,它是追求真理的動力;這種愛也應包括愛物,比如對自然的愛,對社會的愛。唯有凝聚了大愛的人,才有強大的動力成就大師,如果導師不能做到這點,就缺少最基本的資格。 第二點我認為教師要傳承責任。曾有多所學校要我在其中擔任導師,我的回答很乾脆:『負不了責任我就不能答應。』而現在不少人根本就不負責任,也掛了一堆的『導師』之名,這是很成問題的。 第三點才是授業解惑,您有專業才能授業,而現實中不少人根本就沒有專業,也要掛上『導師』之名,有些無中生有了。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完善其他方面。 陶傳進:我們社會做人的道理很多是通過師生關係傳承下來的。這正是傳統意義上老師的責任,之所謂『教書育人』說的正是這一點。但要重新做到這一點也有難度,關鍵就在於教師自己的為人修養問題。所以,教師要追求一種高的境界。 社會應有自己的話語體系、鑑別機制、褒抑機制。在政府的統一管理下,教師實際上就成了在現有的教育的規則要求下,能夠被允許吸納進教師隊伍的人。因而,教師隊伍首先發生了改變,成了純技術性職業的代名詞,失去了人本身的成分。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