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身於河北張家口的一套錢貼和『日N昌記』印章。 陶宗冶 攝
中新網張家口2月28日電(譚地)近日,一枚 『日N昌記』印章現身張家口。據史料記載,該印章是清代『日N昌』票號在張家口設立的分號票據上所使用的抬頭章,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 據悉,該印章由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民間收藏家收藏。他說,這枚印章純粹是在古玩市場偶然所得,沒想到在最近的一次『張家口市十大民間文物』收藏評選中,被專家發現並肯定,他覺得幸運。 據原張家口市文物管理所所長、現張家口市民間收藏家協會常務理事陶宗冶介紹,『日N昌』票號原是顏料行,於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轉為票號,東家是山西平遙西達蒲村李大全,經理為細窯村雷履泰,是中國第一家專營存款、放款、匯兌業務的私人金融機構。 『日N昌』曾以『天下第一』、『匯通天下』而聞名,分號達35處之多,匯兌業務遍及全國各大城市,對清末民初商業貿易以及近代工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大促進作用。
陶宗冶說,關於『日N昌』,還流傳有一個故事:清末時期,平遙城內一位沿街討飯數十年的寡婦老太太,有一天持一數額為12000兩的『日N昌』張家口分號匯票,到『日N昌』總號提取銀兩。櫃頭一看簽發時間在同治七年(1868年),與取款時間相隔了30多年,趕緊跑到後廳詢問大掌柜,兩人問清了匯票來歷,並認真查閱了數十年的帳簿,如數兌付了現銀。原來,老太太的丈夫早年到張家口經商做皮貨生意,同治七年收拾盈餘,在『日N昌』分號匯款12000兩白銀,起程回籍,不料途中得病身亡。一個好端端的家庭開始敗落。一天,這位早已淪為乞丐的老婦,拿起丈夫留下的唯一一件夾襖,從衣角摸到一張『日N昌』匯票,抱着試試看的心理,到『日N昌』兌取了現銀。這件事之後,『日N昌』名聲大振,匯兌、存放款業務一天比一天紅火。 此外,還有一位同樣不願透露姓名的收藏愛好者收藏的一套清代東口錢帖(也稱作兌換券)同時現身於這次評選中。陶宗冶說,『這套錢貼源自清末「通順永記」、「福慶園錢局」、「永興貨店」和宣化府「乾順興記」、蔚洲「源盛涌具」的錢莊,和民國初年中國銀行在庫倫發行張家口兌現的1角、2角、5角輔幣兌換唬是藏者用多年心血在張家口尋覓收集的結果。』 陶宗冶說,在歷史上,張家口作為旱碼頭,是張庫大道的起點,也是茶葉之路的一個重要中轉站。這套錢貼和這枚印章用直觀的實物證據,印證了清至民國時期張家口繁榮的金融貿易歷史狀況,是張庫大道國際商貿往來的歷史見證。 陶宗冶認為,這套錢帖與印章,不僅對張家口近現代史研究有着珍貴的史料價值,而且在我國早期金融史和貿易史的研究中也具有重要意義。 張庫大道是從張家口大境門外西溝出發至蒙古國烏蘭巴托(當時叫庫倫)並延伸到俄羅斯恰克圖的古商道,是一條興盛了數百年的國際商道。(完)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