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國婦聯老齡工作協調辦等單位共同發布新版『24孝』行動標準的新聞,引發熱議。自上而下地倡導孝道,是好事;此次的『新24孝』有傳承有創新,也是好事。但能否達到倡導者所希冀的目的? 過去有一副名聯,上聯是:『百善孝爲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家無孝子。』這就清楚地指出,孝應該是從內心生發出來的一種感情,無『跡』可尋的。各個孝子的舉動不一樣,因爲家庭狀況不一樣、人生軌跡不一樣、時代背景不一樣……這麼多的不一樣,勢必會形成萬千不同的孝行,而不可能都一個模樣。那些跟父母住在一起,天天見面的,未必孝;那些跟父母遠隔千里,一年見一次面的,未必不孝。所以,孝這概念,量化起來也需要掂量。 而『新24孝』最值得商榷的,就是太具體化了。比如,『親自給父母做飯』、『爲父母建立關愛卡』、『帶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動』、『帶父母參觀你工作的地方』、『帶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遊』、『和父母一起鍛鍊身體』、『陪父母拜訪他們的老朋友』、『陪父母看一場老電影』……在現在工作『壓力山大』的時代,請問有幾個人能全做到這些?如果做不到,就不孝了嗎? 傳統的二十四孝,講的是感人的故事,不是僵化的標準。那裡面固然有『陸績懷橘』之易與『扼虎救父』之難的強烈反差,固然有『臥冰求鯉』與『哭竹生筍』的『藝術編造』,也固然有『郭巨埋兒』的毫無理性,但畢竟是在講故事,不是在講標準。孝從心底出,不是從標準出,更不是從非得和二十四孝數目一樣的硬創出的『新24孝』中來。 來源:今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