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北京的大董金寶匯店,富有古典韻味的裝飾營造出古色古香的氛圍。翻開店裡的食譜,也仿若打開了一本『唇齒留香』的詩集。食譜裡面這樣描述一道蟹菜,『萬紅暄晝,占盡人間秀。』這種描述將飲食與經典古詩詞結合,創造出一種別樣的意境之美。 然而近日,網絡上另一種描寫螃蟹的古詩詞也引來關注。『相見時難別亦難,清蒸螃蟹未放鹽。』深情款款的詩詞與日常飯館的吆喝混搭,搞笑而已。 詩詞『混搭』蔚然成風 『君問歸期未有期,紅燒茄子油燜雞』;『問君能有幾多愁,孜然鐵板燒肥牛』;『春未透,花枝瘦,脆貝干煸四季豆』……初讀這些詩詞,妙趣橫生,『笑果』十足,這就是當下頗受網友歡迎的『古詩詞混搭』的產物,俗稱『菜名詩詞』。 近日,一條名爲『舌尖上的古詩』的微博迅速躥紅,在網絡和簡訊中流傳,古詩詞被拈來與菜名混搭,開始被後人重新『創作』,『包裝上市』。顛覆著兒時熟讀的經典,卻也韻律契合,別有一番滋味。 『甜辣蘿蔔就稀粥,與爾同銷萬古愁』,是網友小刀仿照『舌尖上的古詩』創作的,『我只是覺得很好玩,就也瞎編了幾句,正好現在也流行這種混搭遊戲。』同樣參與到菜名詩詞創作中的網友蘑菇的小世界說:『「問渠哪得清如許,櫻桃肉配松鼠魚」,這是我看著興起寫著玩的,櫻桃肉和松鼠魚都是大連老菜,我挺喜歡吃的!』 舌尖娛樂,給生活加點料 在小刀看來,菜名詩詞的盛行,不過是作爲茶餘飯後的談資,無傷大雅。『那些熟悉古詩詞的人,看了這些菜名詩詞,只會一笑置之;那些對古詩詞一無所知的人,用這樣調侃的方式去了解它,未嘗不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學習。』 北京大學的何博認爲,這種古詩詞混搭的形式只是一種無厘頭,『如今,在詩詞逐漸脫離生活的時候,融入菜名,爲生活加點料,僅此而已。』 就職於長虹公司的張柳說,對於這樣『篡改』詩詞的現象,她『不同意,也不反對。』她認爲,在特定場合情境下,特定圈子裡,偶爾調侃一下古詩詞,不失爲一種排解壓力、釋放鬱悶、調節氣氛的灰色幽默。『隨口一說,心情釋然,無傷大雅,一笑了之。詩詞配佳餚是網民的調侃,舌尖上的娛樂而已,不必上綱上線。』 惡搞有風險,改編需有度 與此同時,還有一些人認爲,『菜名詩詞』的出現是對古詩詞的一種惡搞。惡搞圖片『杜甫很忙』已不是新鮮事,現在古詩詞混搭又掀起新一輪熱潮。對於正引起越來越多人警惕的惡搞,公眾也表達了他們的看法。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新浪網新聞中心聯合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惡搞』應有底線。接受調查的近千名網友認爲,道德倫理(84.6%)、傳統文化(73.1%)等內容不應該成爲惡搞的對象。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孫煒覺得,這是對古典文化的一種顛覆。『很多人已經不懂文言文,對中國古典文化的理解也不深,人們面對這類現象時,只會覺得很好玩,而不會再去細細體會古詩詞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雲南昆明的劉保州,今年43歲,從上學開始就對古詩詞充滿興趣。在他看來傳統文化是嚴肅的、神聖的,『這樣的「改編」讓古詩詞看起來更像打油詩。』劉保州經常會教他的孩子背誦一些經典的古詩詞,他認爲,這類混搭的詩詞在網絡上流行,不但會誤導孩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甚至還很有可能使他們對漢語無所適從。『凡事都要有個度,娛樂調侃也不例外。在孩子學文化知識的時期,如果不注意正確引導,往往是好的東西沒記住,「亂七八糟」的東西比誰知道的都多。』 變味與否在受眾 重慶市寫作學會會長張家恕談到,這種詩詞混搭的現象反映了網友一種『娛樂』的趨勢和提供創意的思維,讀者和創作者以更輕鬆、更搞笑的方法來解讀古典詩詞和文化,共同助長了惡搞的流行。 『這種行爲實際上是對經典的解構』,湖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胡遂教授認爲,對經典我們應當保持尊敬的態度,過度地進行調侃,久而久之,會讓人們失去對古典精華的敬畏之情。胡遂也表示,詩詞混搭只要在一個度里,對這種現象還是應該給予『寬容』的態度。『古典詩詞是否會因此變味,主要還是取決於受眾。』她認爲,對傳統文化有比較深刻認識的網民,對詩詞的理解和認知自然不會受到這種『惡搞』的影響,只把這種『改編』當作玩笑;相反,對傳統文化了解不夠的網友看到這樣的『混搭』,可能會覺得古典詩詞不那麼嚴肅,甚至是很隨意的,從而導致對傳統文化不尊重。 張 雪 鄭 娜 曹迪娟 章棟成 編輯:秋痕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