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生態』藝術的保護
當前,民族文化正受到經濟全球化的衝擊,許多文化現象正快速消失,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生存的土壤也正在發生變化。原生態藝術只能存在於適宜它發展的土壤里,一旦受到現代文明的沖毀,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義。因此,我們要抓緊對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普查,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收集整理,重視人才隊伍的培養。 我國民族眾多,各民族都有獨特的音樂文化,要進一步提升民族民間音樂的影響力,打造其文化品牌。充分挖掘各民族的音樂資源,擴大少數民族音樂在世界音樂界的影響,展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發展成就。同時,做民族音樂的愛好者,增加對民族音樂的熱愛之情。 在其原本生活的環境裡,原生態自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但現在離開了原來的土壤,經過包裝來到舞台上,還會是原生態麼?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田青說:『像青歌賽這種大型的活動影響力大,實際上是增強了原生態的發展,有正面的拉動作用,地方意識得到重要保護。同時,個人的商業化也是不可避免的,因爲有商業需求。』所以,對民歌手的精心策劃、包裝是很有必要的,和其『原生態』的『身份』也並不衝突。 原生態的出現給人們帶來了新鮮感,原生態能進入主流媒體,尤其進入了國家賽事,表明我們的社會和媒體對自己的傳統文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嶄新的認識,有了巨大的進步。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家開始認識到,我們的文化不能是一個丟失了根的文化,不能以中斷我們的文化傳統作爲代價。 雖然,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些工作有利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但原生態有自己適宜生存的土壤,把它搬上銀幕、舞台,實際上是開發新的文化資源,製造新的文化利益增長點。雖然目前原生態的呼聲越來越高,但原生態的土壤依舊一寸一寸地被吞噬,如何更好地保護原生態文化,避免原生態文化在現代社會的發展和衝擊下變質,在不斷發揚中消失,最終淪爲一種表演,這是我們值得深思和需要理性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 原生態的美,樸實、純粹、自然。沐浴其中,收穫寧靜、快樂和感動。讓我們攜手去欣賞,感悟原生態藝術那最質樸的美、守候那一方屬於自己的輕靈、自由、充滿生氣的淨土。(作者:印成平 ) 參考文獻: [1]彭吉象.中國藝術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2. [2]修海林,李吉提.中國音樂的歷史與審美[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9. [3]孫繼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3. [4]李秀華.『原生態唱法』的藝術特點及保護[J].黃河之聲,2007,(17) 來源:人民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