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中國傳統父子關係中的『孝』及其含義變化(2)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8-17 23:33| 發布者: 家鄰| 查看: 1942| 評論: 0|來自: 國學文化

摘要: 二、傳統社會父子關係中的『孝』    在父子關係中。『孝』是對兒子這一角色的要求。在傳統社會中,『孝』要求的是對於父親權威的尊重、服從,以及傳宗接代、名門顯親,為家族的繁盛興旺做出貢獻。必須說明的是 ...
二、傳統社會父子關係中的『孝』 
  在父子關係中。『孝』是對兒子這一角色的要求。在傳統社會中,『孝』要求的是對於父親權威的尊重、服從,以及傳宗接代、名門顯親,為家族的繁盛興旺做出貢獻。必須說明的是.『孝』雖然是對『父』與『母』而言的,但是具體的要求是不同的。【孝經】中說,『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對父親的行孝既要敬,又要愛,而對母親的行孝不要求敬,只要求愛。在本文中,筆者不對母親的『孝』做探討,而集中於對父親的『孝』的研究。 
  (一)隔閡與衝突 
  由於『孝』強調的是兒子對於父親的絕對順從,在帶來家庭關係秩序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使得父子之間產生衝突與隔閡。 
  【孝經】第十五章【諫諍章】中,曾參問道,『敢問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孑L子是這樣回答的,『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指出若父親的行為不符合道義,兒子應堅持進行勸諫、制止,否則父親就會因為不義而受到危險,遭受侮辱,這才是真正的孝道。這是儒家思想中積極、民主的,被稱為【孝經】中最為閃光的部分。然而後來被『歪曲和閹割』了,董仲舒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教條,強調子對父的絕對服從。 
  按照以上的分析.『孝』作為封建綱常的基本規範,是不可避免地與『兒子』的個體想法與意願產生衝突的。『孝順』,『孝』總是與『順』相聯繫,『順』強調了家庭的集體意識與尊卑長幼,卻忽略了個體意識。費孝通曾指出在傳統鄉土社會,父母在孩子的撫育中有着不同的分工,母親擔負生理性撫育的責任,父親則擔任社會性撫育的責任,為了維持父親在家庭的尊嚴,必須保持父子間的隔離,故家庭里往往是『嚴父慈母』.子女有『戀母仇父』的情節。馬林諾夫斯基也曾說,『父權大部分是家庭衝突的根源.因為父權給其父親的社會要求及其專有的權利』。【紅樓夢】中寶玉與賈政之間的關係可以說就是傳統父子關係的一個典型。並且。父親往往認為兒子是他『理想自我再來一次的重生機會』,將自己的理想託付在兒子身上,這就難免與兒子成熟之後對自我發展的期望發生衝突。 
  因此,筆者認為,『孝』作為一種封建家庭倫理,除了帶給家庭關係以秩序外。也帶給父子間以隔閡與衝突。 
  (二)不平等與溝通不暢 
  『孝』這一家庭倫理要求,實際上反映出了父子關係間的不平等,造成了父子間溝通的不暢。在傳統的家庭中,父子之間較難有良好的溝通與絕對的平等。這種不平等在由父子關係放大的君臣關係中一目了然。費孝通曾將親子間的權力關係定義為『教化權力』。並且拓展到鄉土社會中長幼之間的關係。因為作為長輩的父親比孩子有更多的生活經驗,所以其獲得了『教化』晚輩的權力。 
  在筆者所設計的問卷中。有一道問題是:與和您的母親相比,您和父親間的相互的情感交流和表達: 
  A很少 B較少 C一樣多 D較多 E很多 
  結果顯示選擇A與B的『兒子』超過了半數。可見,父子之間的日常交流與母子之間相比的確要少一些。 
  究其原因.除了傳統孝道所賦予人們的觀念根深蒂固外,筆者認為還因為『孝』不僅是對兒子的要求,也包含了社會的正統價值體系對父親的要求。傳統的孝道以宗族的利益、榮辱為出發點,作為兒子就應該要傳宗接代,知書達理,有所成就,這正是父親養育的責任所在。子不教。父之過。兒子若不孝,也是父親角色扮演的失敗。所以,背負着這樣近乎沉重的社會責任,父親無法不對兒子恩威並重,有所要求。這點費孝通在【鄉土中國生育制度】中也曾有過描述,『溺愛子女會受社會的貶責。這種壓力逼使父權社會中當父親的板起面孔來對付子女』。這也就使得父子關係看起來總是比其他幾種家庭關係(夫妻關係,母子關係,兄弟姊妹的關係)顯得沉重,嚴肅。並且二者在價值觀上也往往存在差異,溝通的結果也容易不盡人願,幾次失敗之後,一定會更加難以以平等友好的方式進行溝通,也不願再做溝通的努力.這就給父子間的交流帶來了困難。
來源:國學文化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