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問題 民間缺乏權威的鑑定機構 收藏熱令古陶瓷鑑定成爲一個重要環節,相應地也有各種類型的鑑定機構應運而生,類似文化部藝術評估委員會、中國管理科學研究學術委員會文物鑑定專業委員會等等。對於公眾來說,究竟哪一家鑑定機構相對權威,結論或許要令人失望了――因爲沒有。 著名文物專家謝辰生告訴記者,目前我國還沒有文物鑑定資質、資格管理制度,而類似權威的國家鑑定委員會這種機構又從來不對民間鑑定。由此,對於民間鑑定來說,也就沒有所謂的最權威的機構。 急需文物鑑定的相應制度 目前國內民間文物鑑定權威鑑定機構的缺席原因,謝辰生認爲是我們的制度還沒跟上時代發展。謝辰生曾主持起草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他告訴新京報記者,當時起草文物保護法時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文物藝術品市場,因此也便沒有民間鑑定需要文物鑑定資質、資格這一方面的考慮。謝辰生認爲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最主要的還是制定一套規矩,類似建立文物鑑定資質資格管理制度。 實際上,今年3月底,國家文物局在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就年度重點文物工作進行通報時指出,要根據文物保護法的要求,推動建立文物鑑定資質、資格管理制度。不過,昨日國家文物局新聞與宣傳處李姓工作人員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這一管理制度目前還沒建立。 而據記者了解,一些不是在文物鑑定資質、資格管理制度保障下建立的鑑定機構也面臨著撤併的危機。比如,2011年8月12日文化部發布公告撤銷了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藝術品評估委員會。 鑒寶節目中,藏家往往都信心十足地拿著寶貝,講述所藏瓷器的來龍去脈及個人見解,不過有些卻在專家幾句話之間被解構成贗品。這時,觀眾一定和電視節目中那位藏家有著共同疑問:專家僅憑肉眼鑑定便能鑑定出真偽,他們做出判斷的依據是什麼?本報特邀故宮博物院馮小琦以該院所藏的清代乾隆時期的『各種釉彩大瓶』爲例,詳解肉眼鑑定瓷器的『四必看』――即看造型、看裝飾、看胎釉、看款識。 來源:新京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