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王剛主持的【天下收藏】節目被質疑『誤砸文物』引發不少爭議。前日,北京市文物局委託北京市文物鑑定委員會的四位專家,對展出的被砸贗品進行了鑑定,專家一致認為這些確為現代仿品。 近年來隨着文物藝術品市場的活躍,催生了民間鑑定環節的蓬勃發展,電視台鑒寶類節目也是由此而生。究竟怎樣的瓷器鑑定才算權威,瓷器文物專家又是依靠什麼鑑定法寶能判斷一個瓷器的真偽,本報專訪相關專家以期揭開瓷器鑑定的真相。 【兩種鑑定方法】 傳統眼學以經驗為主 瓷器收藏風氣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或更早。而隨着收藏系統化,專門辨別瓷器窯口、年代的研究隨之而起。此後由於利益驅使,『瓷器作偽現象』也應運而生,對瓷器的鑑定擴散至對真偽的辨別上。由此,也產生了鑑別古陶瓷最傳統的方法。藏加網執行總裁彭曉陽指出,這一類傳統經驗鑑定方法被稱為標型學或眼學。 一直以來,瓷器鑑定專家的鑑定法寶便是依靠『目、手、耳』三者並用,並依靠世代相傳的鑑定理論及與大量實物接觸所積累的經驗,通過與傳世『標準器』的比對來判斷被鑑定品的年代、窯口、真偽。此外,窯址出土標本、考古學出土文物也成為比對的『標準器』。 技術鑑定用儀器說話 而上世紀50年代後,比較系統的古陶瓷的科技研究逐漸展開。類似上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科學研究院的冶金陶瓷研究所內成立了中國古陶瓷研究小組,即後來的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從上世紀80年代左右,科技檢測方法正式介入到古陶瓷鑑定中。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館員、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馮小琦專門研究古陶瓷,她告訴記者,目前關於古陶瓷的技術鑑定有很多,包括測成分、測年代的。 『技術鑑定對古陶瓷鑑定有一定的幫助』,馮小琦指出故宮博物院在2005年陶研中心成立時購進一批儀器,近兩年開始運用到對古陶瓷的鑑定上。前年開始,作為宋代官窯瓷器研究課題的一部分,他們利用無損檢測儀器完成了對50餘件陶瓷文物的分析測試工作,『這對故宮官窯研究還是起到一定的幫助,利用儀器檢測,我們發現部分官窯的成分屬於河南。一直以來學界認為是南宋官窯,但接近河南的就應該是北宋時期在北方生產的』。 來源:新京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