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學者吁重建夔州杜甫草堂:杜甫曾住兩年寫詩443首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2-8-22 19:22| 發佈者: 家鄰| 查看: 1747| 評論: 0|來自: 重慶日報

摘要: 鮮于煌教授。記者 何方 攝 記者 何方 編者按 8月16日,第十屆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在京揭曉,我市苗族作家何炬學的短篇小說集【摩圍寨】榜上有名,為重慶文學界再添一匹『駿馬』;8月21日,第五屆冰 ...

鮮于煌教授。記者 何方 攝

記者 何方

編者按

8月16日,第十屆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在京揭曉,我市苗族作家何炬學的短篇小說集【摩圍寨】榜上有名,為重慶文學界再添一匹『駿馬』;8月21日,第五屆冰心散文獎頒獎大會在北海頒獎,本土作家邢秀玲、劉德奉、吳佳俊獲得殊榮……

近段時間,重慶文學界喜事不斷,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重慶文化的進步和成績。

有專家認為,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競爭,10年比的是經濟,100年比的是文化;當今世界,誰佔據了文化發展制高點,誰就能夠在激烈的發展競爭中贏得主動。而對於正在致力於建設文化強市的重慶來說,我們的文化發展收穫了哪些成果?還存在哪些不足?我們離『文化強市』的距離還有多遠?

從今天起,本報將推出『文化人談重慶文化建設』欄目,讓我們一起來聆聽生活在這座城市,或是曾經路過這座城市的文化人親身經歷的那些故事;讓我們從他們的故事中一起來思考,我們能為重慶的文化建設做些什麼?

『一座夔州杜甫草堂,建起來就真的這麼難嗎?』8月21日,重慶師範大學碩士生導師鮮于煌教授接受記者採訪時稱,加快重慶文化建設步伐,很有必要重新認識文化遺存的重要性和歷史名人效應,讓它在當代真正『活起來』,成為一張張全國矚目的文化名片。

鮮于煌說,與某些縣城爭奪西門慶的家鄉、武大郎的故鄉等惡俗鬧劇相比,歷史上,重慶地區是貨真價實的名家輩出,文脈悠遠沉厚。但是,歷史名人們留下的眾多遺存、文化精神,似乎與時代並沒產生多大聯繫。

打個比方,詩聖杜甫在夔州居住1年零10個月,共創作詩歌443首,占其所編杜詩1439首近1/3。

『這完全是一個奇蹟,要知道,杜甫當年在成都草堂4年的時間,也不過作了240多首詩。而在奉節,詩人在年邁多病的情況下,居然平均3天就要寫下2首詩。』鮮于煌認為,這段足以令重慶人自豪的歷史,如今卻很少有人記得。

鮮于煌告訴記者,前段時間,在參與本報主辦的紀念杜甫誕辰1300周年活動中,他實地了解到成都杜甫草堂和夔州杜甫草堂的巨大現實差距,深感震驚――『成都杜甫草堂每年的接待人次在100萬以上,而歷史上與之齊名的夔州杜甫草堂,竟然形體也沒有,只剩下一塊殘碑。』

近年來,也屢有當地學者呼籲重建夔州杜公祠,可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滿懷熱情呈遞上方案,卻如同石沉大海。

在鮮于煌看來,一個城市、一個地區,要想有文化個性必須打造堅挺的文化品牌,從某種程度上看,文化品牌比建高檔社區更實惠。『眾所周知,羅馬古城擁有永恆的旅遊吸引力,但羅馬的GDP是多少誰知道?這其實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全球各地的人們到了那裏就看到了西方世界的歷史與文明。所以,文化名城和歷史名人都是有號召力的朝聖之地,這種價值才是永恆。』

不僅僅是夔州杜甫草堂,重慶還擁有大量抗戰遺址建築,它們背後聲名顯赫、又頗具傳奇性的主人,也意味着這些資源巨大的可塑性。

『如果當地政府受限於財力,不能進行大手筆保護性開發,那麼是否可以構建一條民間資金進入渠道。實際上,開發文化遺存,服務大眾,也屬於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一部分。』鮮于煌認為,近年來,隨着重慶整體經濟實力提升,越來越多的經濟主體將目光瞄準文化遺存、歷史名人。但管理部門卻難以在民間資金進入與遺存保護利用上構建一個理想平台,『而這一步如果始終邁不出去,便是咫尺天涯,令人遺憾。』


來源:重慶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