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為貴』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 這句是記錄有子的話,他說:『禮在用時,以做到恰到好處(和)最為珍貴。以前帝王的治國之道,這一點做得最為完美,所以無論做大事小事都應遵此原則。這當然也有行不通的時候。而在這種情況下,若還一味在那裡以和求和,而不是以禮節制,也是不可的。』 『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就多次出現。【尚書】中表述『和』的用詞很多,如『協』、『諧』、『燮』等。【論語】中也多次講到和,涉及天人關係、人際關係。 『和』何以為『貴』?從哲學上講應有以下含義: 1.『和』講諸事、諸物的關係。事物存在差別、矛盾,是『和』的前提。馮友蘭先生說:『在中國哲學中,「和」與「同」不一樣。「同」不能容「異」;「和」不但能容「異」,而且必須有「異」,才能稱其為「和」。譬如一道好菜,必須把許多不同的味道調和起來,成為一種統一的、新的味道;一首好樂章,必須把許多的聲音綜合起來,成為一個新的統一體。只有一種味道、一個聲音,那是「同」;各種味道,不同聲音,配合起來,那是「和」。』(【中國現代哲學史】)由此看來,『和』,首先是事物多樣性、豐富性、複雜性的表現。 2.『和』要求準確把握現實,妥善處理各種矛盾,使『發而皆中節』。李澤厚先生說:『和是恰到好處,即「恰切」、「恰當」為「和」、為美,這也就是度。』(【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來源:大眾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