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夏,北京人藝【窩頭會館】、【原野】、【知己】、【我愛桃花】、【關係】5台劇目赴上海演出,這是北京人藝自1961年、1988年之後,第三次大規模赴滬演出。鮮明的現實主義風格、獨特的藝術標識和完美的舞台呈現贏得了上海觀眾的一致喝彩。今年下半年,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製作的【鋼的琴】、【大哥】、【共和國掌柜】等劇目也陸續北上,接受北京觀眾的檢閱。一南一北雙向互動,兩地話劇藝術最高水平的碰撞爲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中國話劇發展的契機。 劇本仍是話劇的核心:原創與兼容 新時期以來,京滬兩地話劇發展經歷的復甦、繁榮、徘徊、突圍,都與劇本創作成就的高低休戚相關。同時,不同劇作家的寫作風格、戲劇觀念、文化積澱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呼應、繼承著兩地各自的創作傳統。北京人藝在上世紀80年代推出的【小井胡同】、【紅白喜事】、【狗兒爺涅】、【天下第一樓】等,帶有強烈人文關懷和精神穿透力,注重於歷史、社會、人的反思,結構嚴謹,人物鮮活,京味兒文化濃郁。而同一時期誕生於上海的【陳毅市長】、【血,總是熱的】、【路】、【紅房間,白房間,黑房間】、【尋找男子漢】等劇,則緊貼變動的社會生活,觸摸時代變遷給普通人精神世界帶來的衝擊和裂痕,注視大時代背景下的人物群像,結構靈活,時尚、多元。 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到新世紀的今天,優秀原創劇本的缺失一下子成爲阻礙中國話劇向前發展的瓶頸,也成爲擺在京滬話劇人面前的緊迫問題。面對話劇編劇隊伍縮減、創作人才流失的境況,京滬兩個劇院的選擇耐人尋味。 從郭沫若、老舍到新世紀以來的劉恆、莫言、鄒靜之、葉廣芩等,用北京人藝院長張和平的話說,作家是北京人藝最爲寶貴的創作資源。近些年北京人藝有影響力的原創劇目,作家的參與功不可沒。讓更多的優秀作家加盟劇本寫作,無疑有助於緩解話劇原創劇本缺失的窘境,提高舞台演出的文學品格和文化內涵。同時,作家也在與北京人藝的合作中,豐富著人藝風格的當代意蘊。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則選擇了文學作品改編、熱門影視劇改編、外國經典劇目等貼近市場、較爲穩妥的創作方式,原創劇目也多與都市生活、時尚話題、白領趣味有關,這雖有利於緩解原創劇本缺失帶來的演出短板,但在話劇藝術本身的探索上,在處理話劇商品屬性與藝術屬性的關係上,卻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審美的偏移。 無論採取何種方式,在劇本創作方面,京滬戲劇人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