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民間收藏迅速升溫,許多收藏者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能淘到好東西的地方真是越來越少了。近日,國內陶瓷界權威、文物專家劉新園來深圳淘寶,逛了一圈古玩市場之後,他得出一個結論:『「撿漏」幾乎是不可能的。深圳的古玩市場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古玩卻是越來越少。』 的確,去深圳的古玩市場走上一圈,便會發現:男女老少、南北口音、真假藏品、錢幣字畫應有盡有。原造、仿造、偽造、變造、臆造,品種齊全。文物專家、深圳市文物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劉濤表示:『確實是一個玩家的市場。不過,假貨、仿品佔市場的90%以上,剩下的8%為晚清、民國以來的「垃圾貨」,真正能稱得上古玩的只有2%左右。』 古玩市場越來越多 地攤淘寶不復存在 深圳民間古玩收藏由來已久,在多數本地收藏者的印象中,深圳迎賓館附近的深圳工人文化宮在30年前便已形成規模,成為黃金珠寶玉器古玩集散地。此外便是位於東門的鴻基、深圳博雅和羅湖書城附近的古玩市場人氣最旺。 深圳市收藏協會會長楊傳耕回憶,『工人文化宮當時名氣最大,自發形成市場,大約有兩個籃球物般大小的場地,開有30來家古玩、工藝品商店。20多年前,那裏人氣旺盛,無論是古玩商的水平還是古玩的資源、質量,都是廣東地區首屈一指的。和大多數古玩城一樣,在這經營店鋪的大多是廣東饒平人、福建人和江西人。不少香港藏友還時不時過來買買東西。』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在已是今非昔比,黃貝嶺古玩城、深圳博雅、航誠藝都、佳寧娜廣場現在是深圳人最喜歡去的古玩市場,聚集了不少的人氣。市場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楊傳耕介紹,深圳古玩城幾經易主,目前已挪至新秀黃貝嶺,是深圳目前規模最大的古玩市場,建築面積達到6萬平方米,內設展館1000多間,種類涵蓋上古陶器、歷代名瓷、明清家具、名家字畫、翡翠珠寶、木刻根雕到寶石、錢幣、郵票、工藝品等等。 『深圳古玩城培養了改革開放後深圳第一批有眼力的古玩收藏家、有實力的古玩商人,這是功不可沒的,這是一段「地攤淘寶」的古玩歷史,誰也無法否認。不過,這樣的歷史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華而不實」的所謂古玩城裏練眼力。高樓建了不少,好東西也不見得多出幾樣。』楊傳耕說。 規模不及『北上廣』 僅兩家有經營資質 『別看深圳古玩市場有一定的規模,但和北京、上海、廣州相比,實則小巫見大巫。』劉濤告訴記者,黃貝嶺古玩城和深圳博雅是深圳目前僅有的兩家得到政府授權允許經營的文物監管物品的專業市場,其他都是「地攤升級版」的華麗變身。 『在山東、浙江、遼寧、甘肅等地,由露天地攤轉向室內經營,或由地攤市集改造為規範化古玩城的例子屢見不鮮。尤其,當看到在北京、上海等地崛起的諸多古玩城後,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古玩經營者更將地攤進「城」視作古玩市場的發展之路,於是便出現了各地地攤忙進「城」的景象。個別地方不但要求地攤搬家進「城」,更雄心勃勃地希望將散落於民間的地攤資源整合,從而打造出當地的「古玩市場航母」。』劉濤說。 在多數人眼中,收藏者起步大都是從地攤開始。古玩地攤升級為『城』,那還有『漏』可『撿』嗎?不少藏友表示,『撿漏』已成傳奇,即使有『漏』可『撿』,那也是為有眼力的人準備的。市民周先生坦言,儘管古玩市場的確存在諸多問題,但每逢周末,到古玩城裏逛一逛成了固定的休閒方式,『哪怕淘不到寶貝,我也同樣很享受這個過程。』 藏友朱先生則表現出了些許擔心:『古玩城的環境雖好,但其本身好似有一道天然的門檻,將一些想淘便宜貨的收藏者擋在了門外。更為實際的是,一旦進入古玩城,經營者的成本必然大幅增加,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這一成本將直接導致藏品價格的上漲,這也背離了多數收藏者想要淘寶的初衷。』 來源:深圳商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