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專業很可能正迎來『學術黃金期』。做出這一預見的,是受邀來到上海高校演講的台灣歷史學家、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黃一農。他說,『現在是做文史最好的時候,陳寅恪活在這個時代,恐怕也會瘋掉。』 破除『歷史印象』,是當代史學家的使命 一周之內,連續四場學術講座,黃一農在上海的『檔期』很滿。他像一個穿越時空的偵探,在滬上兩所大學開講的內容都是揭秘歷史謎案和懸案。 昨天上午在華東師範大學的一場演講,即關於1792年大英帝國使節馬戛爾尼曾否在乾隆面前跪叩的問題。當年的馬戛爾尼是否在乾隆皇帝面前下跪?中英史學家一直說法不一。根據黃一農的最新考證,中英雙方學者的解釋其實都沒有錯,而這正是馬戛爾尼的高明之處。 據悉,清朝覲見皇帝須行『三拜九叩』之禮。其中,每跪拜一次,都要叩頭三次,動作程序是跪拜時雙膝著地,叩頭時頭著地。如此重複三次。而按照黃一農的考證,馬戛爾尼當時前來覲見乾隆皇帝,整個接見過程可分爲三個環節,分別爲:帳外接駕、覲見皇帝和遞交國書。馬戛爾尼在第一個環節中是否跪叩,尚無法知曉,但是第二環節正式覲見乾隆時,履行了『一拜三叩』之禮,但叩頭的時候,頭沒有著地;第三個環節是單腿跪下,雙手遞交國書,確定沒有行『一拜三叩』之禮。 其實,馬戛爾尼覲見乾隆皇帝這段史實,歷史上留有兩幅重要的繪畫作品,而且一度被認爲是紀實作品。但黃一農卻在考據中發現,其中一位自稱當時親眼目睹馬戛爾尼覲見過程的畫家,那一天根本不在場;而另一位畫家則是根據英國女皇當時接見使節的禮儀,畫下了馬戛爾尼來華朝聖的作品。 對這樁歷史懸案作出新解,黃一農的考據來自於一些精彩發現:當時隨馬戛爾尼覲見的外國使節共有12人,黃一農找到了其中大部分使節當年撰寫的關於『三拜九叩』的日記。 『E考據』,內行人才玩得轉 黃一農在接受本報記者 獨家採訪時說,此次來滬的真正用意,並不只是發布他『歷史探險』的最新成果,而是要和滬上學界人士分享一種全新的史學方法――『E考據』。 所謂『E考據』,即是充分利用現在的網絡資源,用考據學研究歷史的方法。乍聽平淡無奇。誰不知道,在百度和谷歌上打幾個關鍵詞搜索,可以查找學術資料?! 黃一農立馬澄清。『我講的絕對不是簡單的網絡搜索,而是帶著一種問題意識到歷史文獻資料庫中尋求解答。』而這種技術活,也是內行和外行的分水嶺。 一個『馬戛爾尼』,普通人在網際網路上搜索,能查閱到的只是信息;而對史學專家來說,基於網際網路技術而實現的信息共享,相當於擁有了一座巨大的『寶藏』。黃一農考證『馬戛爾尼』,獨闢蹊徑地從當時隨團使節甚至畫家著手,找到了大量從未引起關注的歷史文獻資料。 『有沒有問題意識,會不會問問題,有沒有能力抓住一絲一毫的線索去海量的資料庫中尋找、比對,最終找到答案』,黃一農認爲,這才是當代史學家須具備的能力,也是穿越時空去『探險』的關鍵所在。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