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關心教育問題的人中,除了言必稱『過去的大學』或『過去的中學』外,還有些人言必稱美國的大學。似乎中國教育的問題只是『地方病』,在美國是根本不存在的。這些人中也許還有人會認爲,梅先生雖也曾負笈美國,以傳統的『大學之道』來解大學未免冬烘。可美國人一度主流的教育理念似乎並不與之相悖。1945年,哈佛大學的一批教授組成了一個委員會,起草了一份長達267頁、題爲【自由社會的通識教育】的報告,研究整個美國教育制度應該採取什麼措施,以避免重蹈歷史上曾經的文明被毀滅的覆轍。該報告認爲,需要把學生培養成有責任感的成人和公民,同時培養學生完善的人格和認識自我及世界的方法。它指出:『一種成功的民主制度(不僅指政府制度,而且還包括人們的精神世界都滲透了民主思想),需要最大多數的人們共享高尚的人格和正確的世界觀。』這裡所表述的教育理念,不也就是明明德和新民兩部分目標? 然而,理念歸理念,現實歸現實。現代大學還是按照現代性的邏輯慣性行事。早在1962年,就有人批評『通識教育變得越來越專門化』,專業教育就更不用說了。據擔任過8年哈佛學院院長的哈瑞・劉易斯說,在【自由社會的通識教育】問世後的30年裡,『課程的專業性和選擇性完全占了主導地,而二戰後提出的圍繞民主社會公民意識,爲不同學生提供共同體驗的理想則消失殆盡。』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早在1850年,麻薩諸塞州的立法機關就敦促哈佛傳授有用的知識,指出在選修制度下,『誰需要學習什麼課程,就得出錢,凡無人問津的課程就要放棄』。隨著學生選擇權的擴大,教師也開始隨心所欲地選擇教學內容。到了19世紀90年代,本科生已經享有充分的選擇權,但他們不清楚所學的一切對自己意味什麼。1796年,約翰・克拉克在給哈佛讀書的兒子的信中寫道:『我們的先輩深知學問的旨趣所在。……他們學養廣博,也仁慈地希望科學之光能照亮後代的心靈。我們對實現這一希望抱有足夠的信心――只要教書育人的工作在繼續,美德和自由的理念就後繼有人。』可一百年後,哈佛的哲學教授卻認爲大學的本質在於組織和發展知識,而不是培養個體的心智。再過了一個多世紀,2006年出爐的哈佛課程的自我評估鼓吹的哈佛的教育目標與此一脈相承:『促進知識拓展和跨學科學習的機遇。』根據劉易斯的觀察,『經濟動機成爲「象牙塔」教育的主題,我們已經忘記了教給學生人文知識,是爲了教育學生怎樣成爲人;我們忘記了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與家庭富裕的學生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不一樣的;我們忘記了這樣的道理:如果沒有美國社會中公民的自由理念,大學就無法教會學生認識自身與全球社會的關係』。結果是美國的常春藤大學迅速從教育機構(ivyleague.edu)變成了商業性機構(ivyleague.com),而哈佛則成了這一進程的引領者。(以上材料均來自哈瑞・劉易斯的著作【失去靈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記教育宗旨的】,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今天中國大學的一些根本問題,如缺乏教育理想、大學被金錢和權力支配、本科教育空洞化、基礎理論,尤其是文科基礎理論研究萎縮、基本沒有道德和修身教育、分數貶值、師生之間缺乏深入的交流甚至沒有交流、科研產生大堆的文字垃圾,等等,這些都不是中國大學的『地方病』,而是全球大學的『流行病』。劉易斯的新著【失去靈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記教育宗旨的】至少可部分證明這一點。在這些方面,中國大學正被美國大學引領著『飛速趕上』。 但美國教育界畢竟還有良知在。就在【失去靈魂的卓越】於2006年出版後,哈佛又提出了新的本科教育課程改革計劃,『重新強調了哈佛曾經非常缺乏的教育理想』。這些理想在現代性條件下能否實現是另外一個問題,至少人家對大學之道還有堅守的決心。我們呢? 來源:中華讀書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