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劇【北京青年】在四大衛視落幕,但除了『矯情』、『不接地氣』、『高富帥裝潘俊鋇戎室賞猓仍有不少網友認爲劇中四個北京青年『根本就不是去底層吃苦』,更像『京城F4』在『微服私訪』;豆瓣網上,近6000名網友對該劇的評分,平均只有5.5分(滿分10分)。 四個京城闊少,平穩、優越的生活過膩了,於是辭掉工作併集體流浪,美其名曰『重走青春路』。按照導演趙寶剛的解釋:人在年輕時最不應該追求的就是穩定感,【北京青年】表達的就是這個主題。 【北京青年】似乎想拍成一部青春勵志劇,但趙寶剛了解現在大多數年輕人真實的生存狀態嗎?年輕人固然要挑戰自我,但在就業壓力巨大、社會保障不完善,不少年輕人還在爲一份穩定的工作和車子、房子、票子而苦苦掙扎的當下,如此不著調甚至過分美化的青春劇對大多數年輕人來說,恐怕只有『羨慕嫉妒恨』,而難以從中找到勵志的成分。 不說幾個正值青春韶華的年輕人,有沒有資格『重走青春路』;也不說幾個帥哥、靚女發發傳單、送送快遞,然後開著吉普車遊山玩水、談情說愛,能獲得何種生命體驗與感悟,單說【北京青年】所炮製的一些看點:工作沒激情了,就辭職;愛情沒激情了,就分手;生活沒激情了,就去流浪。這,到底是率性,還是不負責任的折騰?現實中的年輕人,多少人有這種揮霍的資本? 如今的電視劇越來越快餐化、淺薄化,一些青春偶像劇雖然內容粗製濫造,情節不合邏輯,卻能憑藉大牌導演、明星陣容以及出位對白、話題炒作等,贏得較高的收視率。 有媒體總結出當下偶像劇越來越嚴重的模式化特徵:劇中人大都出身不凡、形象靚麗,出有名車、入有豪宅,平時似乎不必工作和學習,生活的全部內容幾乎就是談戀愛。而且,醫生大都將白大褂當風衣穿,可以在手術室聊天、打電話,時不時跟患者發生戀情;律師,在法庭上常常突然站起,高呼一聲『我反對』;廣告公關,常出席高檔晚宴並發生各種離奇邂逅,隨便寫個方案就賺個上百萬元……此類電視劇一方面『不接地氣』,脫離現實生活,引發不少口水;另一方面,偶像們某些『不走尋常路』的特點,又對年輕人較有吸引力,那些相對簡化的社會背景和近乎『腦殘』的對白,在不知不覺中誤導了年輕人的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 目前我國電視劇行業實行制播分離,電視台收購電視劇時,最看重的往往是能否提高收視率的價值元素,諸如演員是否大牌、導演是否知名、編劇是不是暢銷書作者等。這也使得一些知名編劇、導演,被電視劇製作機構爭來搶去,一些編劇沒有時間打磨劇本,有的甚至不惜僱傭『槍手』來捉刀;一些導演、演員在缺乏相關生活積累的情況下,盲目追求拍攝、製作的短、平、快,導致很多作品漏洞百出、質量低劣,即便實現了經濟效益,也難免陷入觀眾的信任危機。(劉道彩)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