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蘇州金雞湖畔的東方之門,最近幾天成為網上的熱點話題。8月27日,蘇州網友『常想一二02』在其微博上,上傳了蘇州東方之門的一組圖片。在隨後的幾天裏,這組照片被大量轉發。網友調侃東方之門的造型就像一條秋褲,還有網友表示東方之門更像一條低腰牛仔褲。(9月3日【大河報】) 『秋褲門』實質上是建築師審美與大眾審美之間的碰撞。美,仁者見仁,東方之門引起爭議,並非是真的多麼不堪,但為何會被網友抓住小辮子,冷嘲熱諷?真正讓網友開始吐槽口水的,是借秋褲之爭宣洩出來的『一口氣』:為什麼許多雕塑、樓廈的造型,總是以一種不合大眾審美眼光的方式呈現?公共建築的美感,究竟該站在什麼視角上去考量? 蘇州的東方之門,是座地標性的建築。筆者曾親眼目睹過,覺得它不乏特色,在同質化的樓層景觀中,算是別樹一幟。只不過,許多網友似乎有不同觀點:將它比作『低腰秋褲』,就暗含貶抑意味。 毫無疑問,這些建築在設計之初,肯定是經過了專業人士的設計、論證,其中不乏審美維度的考慮。可為什麼還是引起網民吐槽?歸根結底,是這種專業視角和大眾眼光發生了偏差。 是網民們太業餘,不懂何為美?我看未必。從建築動輒引起大眾關注、質疑來看,不難發現,審美已不單純是一個簡單的美學術語,而是一個摻雜着不同訴求、屬性的問題。它暗含着民眾的參與欲望,對民意缺席的憤懣情緒。 建築業界內部對東方之門的評價頗高,建築師相信自己的作品能一鳴驚人,可在這過程中,普通人的審美觀念卻處於被遺忘的角落。並不是說建築師不能天馬行空、揮灑肆意,而是在把握設計語言時,失去了從民間出發的思考能力,從而導致與公眾想像之間的隔膜。因而,當這些建築的設計稿紙出現的那一刻起,被調侃、戲謔的命運已經註定。 或許,公眾的審美眼光並不專業,但他們的建議,也是對公共事務的一種參與。此前,媒體曝出多個『爭議雕塑』,如烏魯木齊的『飛天』雕塑,就是因有失協調感,而遭到質疑。當公共建築披上『雷人』『醜陋』的名號,無疑是一種信號:建築審美本該是各方博弈、集合眾見而成,美的本原就是融合多元、意義豐富。 東方之門的設計,不能簡單定義為『美或丑』。但從審美角度而言,它應該納入更多『草根眼光』,向民眾多徵求些意見,褪去冒進的躁動。只有多些民意參與,才能少些爭持。 (張引) 來源:華西都市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