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有119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但13個城市已經沒有歷史文化街區。』今天在南京召開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三十周年研討會』上,住建部歷史文化名城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趙中樞教授表示,當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最難的是街區,部分城市的歷史文化街區在『大拆大建』之後消失了。
去年5月,全國歷史名城名鎮名村大檢查正式啟動。檢查發現,我國共有438處歷史文化街區,但有13個城市已沒有歷史文化街區,18個城市也僅保留1處歷史文化街區。其中敦煌沒有歷史文化街區可說是特例,但其他城市歷史文化街區的消失卻是不爭的事實。 江蘇省住建廳副廳長張泉說,江蘇有10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在蘇南地區,還住在歷史文化街區的基本上是外地人、甚至外省人。他們一句當地話也不會講,原來的非物質文化已經蕩然無存。一些地方辛辛苦苦花了錢維修街區,即使政策上要保留原住民,但願意留下來的基本上都是些經濟條件比較差的老人,最後原住民還是越來越少。對此,趙中樞表示,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應該使街區居民真正受益,讓他們不僅僅享受文化自豪,也能充分體驗現代生活的好處。歷史文化街區利用過度,商業味過濃,也是當前普遍存在的問題。 作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京先後編制4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但在實施過程中屢次妥協讓步。南京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童本勤說,作為總體規劃中的專項規劃,名城保護規劃的專業性很強,影響力有限。名城保護規劃與道路交通、環境保護等規劃發生衝突時,名城保護規劃總是讓步。如為了保證道路交通,南京中山東路選擇了砍樹,而進香河路選擇了填河。莫愁湖邊一個樓盤,割裂了莫愁湖與明城牆護城河的聯繫,改變了整體風貌。寶船廠遺址公園的範圍,也是一再縮小。 如何才能讓名城保護規劃『硬』起來呢?童本勤認為,要完善名城保護機制,同時監督制度也要配套。 本報駐蘇記者 何連弟 (本報南京9月6日專電) 來源:文匯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