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文物鑑定亂象亟須規範 缺乏權威機構和法規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2-9-7 22:50| 發布者: 夏知| 查看: 1806| 評論: 0|來自: 人民日報海外版

摘要: 近日,北京電視台【天下收藏】欄目被質疑『誤砸文物』引發不少爭議。儘管北京市文物局通過官方微博發表聲明:經派出的專家鑑定,認定王剛所砸的瓷器皆為贗品。但這樣的回應並不能完全取信於眾藏家,質疑聲仍然不斷。 ...
近日,北京電視台【天下收藏】欄目被質疑『誤砸文物』引發不少爭議。儘管北京市文物局通過官方微博發表聲明:經派出的專家鑑定,認定王剛所砸的瓷器皆為贗品。但這樣的回應並不能完全取信於眾藏家,質疑聲仍然不斷。 
  眾說紛紜之下,瓷器的真假讓普通大眾有些摸不着頭腦。文物鑑定都有哪些標準、哪些方法?誰說了算?倒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依靠『眼學』還是科學?
  文物鑑定是一項技術含量極高的工作,也存在着『眼學』和科學兩種方法之分。
  以文物中的瓷器來說,中國鑑定瓷器通常以『標型器』作為鑑定其它器物的參考標準。『標型器』指的是:具有時代特徵的器物,其形、紋、色、彩、胎、釉、款、工藝等都有嚴格限定。專家們依靠世代相傳的鑑定理論及與大量實物接觸經驗,通過與傳世『標型器』的比對來判斷物品的年代、窯口等。
  科學方法則是依靠科學儀器,進行微量元素檢測,通過成分來判斷文物的年代、真偽。
  目前,中國文博界還是更偏向傳統經驗鑑定,技術鑑定只作為輔助手段。
  『「眼學」和科學鑑定,就像中西醫一樣,最明智的做法是讓二者結合,優勢互補。』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原秘書長劉東瑞說,儀器可以幫我們測出器物中各種元素的準確配比。例如,宋代及以前的景德鎮的瓷器,用的是非常純的高嶺土,元明之後是兩種瓷土的合成,到了現當代,景德鎮當地的高嶺土用完了,原料都來自外地。因此,測瓷胎的成分,就可知瓷器的新舊。
  然而技術鑑定也需要不斷的實戰積累,建立數據庫。由於中國技術鑑定起步較晚,數據庫積累得不多,因此也存在不足。『科學』也有『打眼』的時候。
  實際上,『眼學』本身也包含着科學,不能把二者對立起來。劉東瑞說,『眼學』也是經驗的積累,其中就包含了對科學實驗結果的吸收。例如一個實驗的結果,就可以被『眼學』吸收,成為它的一部分。
  缺乏權威機構和法規
  文物鑑定是收藏的一個關鍵環節,涉及考古、歷史、物理、化學、生物等諸多學科。據悉,中國目前有各類收藏品鑑定機構數百家,鑑定專家數量更為龐大。然而,眾多鑑定機構中,卻無法說哪一家是最權威的;也沒有權威的鑑定師資格認證機構,所謂的專家,難免良莠不齊、渾水摸魚。
  同時,文物鑑定市場並沒有單獨的主管部門,而是涉及工商、文物局、消協等多個部門。『文物鑑定機構水平參差不齊,文物部門又無法對其進行專業監管。他們只需在工商部門註冊即可成立鑑定公司。』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張柏說。
  此外,目前中國還沒有一部專門規範文物鑑定市場的法律法規。『王剛砸寶之爭,之所以只見民議喧囂,不見法律「亮劍」,正是因為在民間鑒寶方面,目前缺乏法律規範。』一位文物鑑定人士這樣說。
  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謝辰生說,目前中國還沒有文物鑑定資質、資格管理制度,而類似權威的國家鑑定委員會這種機構又從來不針對民間鑑定。由此,對於民間鑑定來說,也就沒有所謂的最權威的機構。他表示,政府有關部門應在出台相應管理辦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出『社會文物鑑定資質認定』機制,把好『准入』關,並通過法律監督和信用機制對民間文物鑑定行為進行制約。
  現代仿製品有無價值?
  此次『砸寶』風波引起的另一個話題是:仿製品到底有無價值?不是文物就一錘子砸碎的做法是否太過輕率?
  中國自宋代以來,一直就有後代仿前代藝術品的慣例。這是對前人的學習和傳承,也是傳統文化延續的一種方式。因此,這種行為不能一概定義為造假賺錢。而且就高仿瓷器而言,製作起來難度非常大,也凝聚着工匠們的心血和技藝。
  據悉,現在景德鎮的一件一流仿品瓷器價格也要上萬元。而【天下收藏】欄目已經砸碎了300多件瓷器,哪怕都只是『高仿』,總價也不是個小數目了。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李健民認為,瓷器沒有真假之分,因為它們都是瓷器。只能說一件瓷器到代不到代,推斷是否準確。例如,一件瓷器,有人判斷是明清時期的,有人說是民國仿的或者現代仿的。這個的確可以有不同判斷。『無論這件瓷器是古代文物還是現代藝術品,這一砸都是一種破壞和毀滅,都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破壞和否定。』
  而且如今人們進行收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個人喜好。一件藏品,除了本身的文物價值、市場價值,還包含着藏家的情感在其中。對於藏品,馬未都先生的話不妨一聽:『就當一玩物』或者『是你父輩給你的吧,那東西無論多少錢,對你來說都是一份寶貴的財富。』
  (賴 睿)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