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旗幟鮮明地反對學術不端行爲,就像體育界反興奮劑,政府反腐敗一樣,對學術腐敗行爲實行「零容忍」。』9月7日,中國科協年會科學道德建設論壇開場不到兩分鐘,論壇主持人、中國科協副主席黃伯雲的一番話便將會場氣氛引向高潮。 科學道德建設論壇於2009年首次開設,本屆科協年會繼續將學術道德作爲首個專項論壇推出。這一匯聚多位海內外科學家、專家的論壇,也因與會者言辭犀利、頻頻炮轟學術不端現象而備受媒體關注。這一次,與會人員將炮轟的對象瞄準高校的一些問題。 一樁高校學術醜聞引發了話題。一周前,美國媒體爆出消息稱,哈佛學子中出現了作弊事件,而且涉及人數超過百人,隨後該校展開調查。 對這所國際知名高校的遭遇,國內的學者專家並未隔岸觀火,在他們看來,高校學術風氣問題在中國面臨著更爲嚴峻的挑戰―― 一項涵蓋我國24所高校的調研顯示,近8成研究生認爲同學中存在學術失范(考試作弊)的現象,另有數據表明,有一部分研究生對學術失范行爲持寬容態度,對一稿多投、搭便車署名等學術失范行爲認識尤爲模糊。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一份研究生科學研究與學術道德狀況調查給出了類似的結果,該調查顯示,發現學術不端行爲時,僅有38.48%的學生認爲身邊的學術不端行爲會受到處理;當被問及發現老師或者同學有違反學術規範的行爲時,有63.31%的學生選擇『私下跟同學講講,但不舉報』,28.86%的學生『裝作沒發現此事,不跟任何人提起』,僅有7.38%的學生選擇『向學院或學校舉報』。 這組冷峻的數據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鄭曉靜列舉後,引起論壇現場一片議論之聲。 作爲論壇當天另外一位進行主題發言的高校校長,北京理工大學校長胡海岩披露了一些更爲具體的學風問題。在學生中,存在著學習動力不足、抄襲他人作業、敷衍實踐環節、考試作弊等現象。具體而言,工科有樂於技術模仿、逆向工程、山寨產品的問題;理科則有追求論文數量,引文不規範,數據不真實的問題;至於文科,則多有引文不規範,摘抄他人學術觀點,一稿多投等問題。 在這位有著15年高校領導經歷的院士看來,更值得人們深思的是:一些學生雖然知曉規則,卻因急功近利,時有違規者。 論壇的話鋒隨即轉向了『怎麼辦』。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率先開出了『藥方』。這位擔任過多年中國科協科技工作者道德與權益專門委員會顧問的老專家說,就是要堅持科學道德教育。 事實上,從去年10月起,中國科協、教育部聯合發起在研究生新生中開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今年,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也加入到這一行列中。截至目前,已累計有85.8萬人次研究生參與其中,基本覆蓋了2011年研究生新生,並繼續向高年級本科生和青年教師、青年科技工作者拓展。 基本的『藥方』已經開出,但就如何構建科學道德教育的長效機制,仍需進一步探討。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