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 【山坳上的中國】 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是真正的知識分子,不是現在的高級技工。 盛世有危言,這是一本主談中國問題的書,一本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書。 舉凡經濟、交通、農業、環境、人口、資源、教育等方面的問題,讓作者把當時中國的狀態比喻爲『已經艱難地翻上一個新的山坳』,『頂上有金碧芙蓉,四周佳木蘢蔥,卻又到處浮沉起盪,危岩滑石,驚險萬狀』。 二十多年前讀到這本書,嘆服於作者何博傳的宏闊視野、理性思辨和斐然文采。其實,未必真能讀懂多少,更強的感受是字裡行間的書生本色,覺得這才叫知識分子。近年有讀者因讀該著而發感慨: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是真正的知識分子,不是現在的高級技工。 後來,爲另一本書的籌劃、編印,曾有機會與何博傳先生接觸並短期共事。在白天鵝賓館,在廣州往南沙途中,在書城和工地,在車上,在餐桌,言及自己由【山坳上的中國】受到的思想衝擊,說到世紀末的家國現實,表達過一個普通讀者對該書作者應有的敬意。儒雅樸素的何先生沒有客套,沒有『哪裡哪裡』、『過獎過獎』的躲閃,微笑著接受,似乎很明白他接受敬意對方才更自在的心理。 我們此後的多天同吃同行過程中,有現場考察,有座談商議,有私下聊天,何先生沒有絲毫名人做派,更無一書成名的任何火氣。說到南沙開發,說到書城設計,說到珠江三角洲的前景,也說到西部地區的滯後。其言談間,睿智與純樸並存,理性與感性匯流,流露出的是安之若素的情懷,奇中見凡的氣息。和真正的知識分子相處,儘管在知識儲備和思想深度上的差距很大,卻不會有太大壓力,而會有一種被引導、受薰陶的舒心感覺。 【山坳上的中國】共十八章,每一章正文前都有引語。第一章引語爲楊振寧言,其中有『縱觀歷史,最難的是把國民經濟搞上去』一句。自彼迄今,歷史又延伸了二十餘年。回頭看看,不難發現,只要路子對,不折騰,國民經濟搞上去似乎不是最難的。倒是不能用錢衡量的、不能用銀子買來的、不能精確計算其經濟價值的一些事情,似乎更難,例如官場清廉、公眾道德、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等。把這些方面搞上去,已寫入中國執政黨的重要文獻,作爲國家建設與發展的總體要求。與這些相比,把國民經濟搞上去,還是初級階段的事情。把初級階段上的事情說得太大太高,未免忽略了中級和高級階段上應有的更了不起的作爲。 何先生敏銳觀察到,現階段,『西方的知識分子開始貶值,我們開始「升值」;西方人拆鐵路,我們修鐵路;西方人口從城市流向農村,我們則從農村流向城市;西方人從高樓搬下平房,我們從平房搬上高樓;西方人以自己的語言爲至尊,我們在拼命學外語;西方人的科學重點轉向社會,我們的科學轉向自然……』如今,這個階段還在繼續,一時還看不出有向下個階段過渡的跡象。中國還在山坳上爬坡,距離山頂的『金碧芙蓉』還遠。二十餘年過去,社會在變,危機形式在轉換,山坳之後還有山坳,或許是更大的山坳。所以,【山坳上的中國】一書仍有現實意義。今天重讀,其振聾發聵之效似乎更加強烈。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