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古人"天地"觀內涵解讀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9-11 16:51| 發布者: 沙舟| 查看: 1818| 評論: 0|來自: 中國網文化中國

摘要: 近常來中醫藥論壇,不斷加深【內徑】內涵理解,頗有心得。 特別是【易經】、【黃帝內經】和竹簡【大一生水】篇所涉及的『天地』內涵有了重新的認識。 寒心在拙作【易理學】中,總是習慣把天視作天空,地視為大 ...

近常來中醫藥論壇,不斷加深【內徑】內涵理解,頗有心得。

特別是【易經】、【黃帝內經】和竹簡【大一生水】篇所涉及的『天地』內涵有了重新的認識。

寒心在拙作【易理學】中,總是習慣把天視作天空,地視為大地。習慣性地論述天之道時,把東方作為天之始,南方位天之中,西方為天之極點,且把天發展之道比喻為地氣上行而成天,即天居於最高空位置。也附加性地認為:地氣上行之道,是陽顯之道,是成氣之道,這個氣就是天之特性。同理,把西方作為地之始,北方為地之中,東方為地之極點,且把地發展之道比喻為天氣下降而成地,即地居於最低位置或核心點位置。同樣認為:天氣下行之道,是陰顯之道,是成體(或成形)之道,這個體就是地之特性。

進而延伸出:地中之北生陽,天中之南生陰。自北至南,是陽生成之道;自南之北是陰生成之道。陽氣上行,陰氣下降,或者說陽升陰降(左升陰降)。

實質上,【易理學】之天地觀與【易經】、【黃帝內經】和竹簡【大一生水】篇的天地內涵恰好相反。【易理學】的天地觀是以當今之天和地的直觀含義表述。而古人之天地觀則是以陰陽累積結果來表述。

【黃帝內經】云:積陽成天,積陰成地;陽密乃固,有陰乃行。氣行則血行。

【易經】云:乾為天、為鍵,坤位地、為柔。

【大一生水】篇云:大一生水,水輔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大一是以成地。

由此不難得知:積,是累積之意。累積,是指沒有外泄,而是夯實。累積的結果就是固,即堅固。干為堅固的剛健為天,坤為柔順的氣體為地。

一句話:古人的天就是指我們的落腳點,大地。地則是指我們頭頂的天空大氣。

正確理解古人的天地很重要。

明白了古人的天地觀,也就知道人體的天地觀了。

人體的實體就是天、氣體就是地。陽實四肢,陰藏於府。陽弱則體衰,陰弱則氣弱。――這才是【黃帝內經】的天地、陰陽觀本義。

古人的天地起始位置又在哪裡呢?

從【大一生水】成天成地的先後順序不難得知:大一居於地的位置,即地動而生大一,大一就是氣,即生氣。氣聚而成液,液聚而成固。地就是大一的原始返終點,即既是起點也是終點位置。

大一從天空中的地來,行聚而有雨,雨水落而點後而累積,即成大地或天。天動而上行,是大一往返之路徑,大一往返的終點就是地。由此形成循環:大一生水,水在大一繼續行聚下加速聚集產生實體的天,天開始膨脹,大一往返而上行,大一脫離水之時,就是天分解之時,是以天反輔大一而成地。

北,是水之象,也是陽生之始點。南,是陰生之始點,是大一脫離水往返而成地之點,也是天分解之地。

東,是陰中陽之終、陽中陽之始。陽中陽,是大一往返的開始,即上行。陰中陽,是水反輔大一成天的特性。

西,是陽闔之地。標誌天已經分崩離析。是至柔之地,即地。

由此:東為天勝極、西為地勝極。北為天之始點,南為地之始點。北――東北――東,是積陽成天;東是天成。東――東南――南,是大一往返之初期,即陽外出。南,是天開始分解,陽氣大泄。南也是地之始點。南――西南――西,是積陰成地;西是地成。西――西北――北,是大一出門之初期而生水。北,是地氣開始大泄,陽氣始生天之始點。

根據這一原理,才會得出【黃帝內經】:天不足西北,地不足東南。就是由北是天之始點,而西北則是無天。南是地之始點,東南則無地。

這個天就是指陽積,地就是指陰積。

古人的天盈,就是指東南為天盈;地盈,就是指西北為地盈。

實質上:陽來之道,即北――東北――東――東南――南,是天曲線發展,北至東是累積夯實,東天成矣,東至南,是外出消耗,天不固也。

陽顯之道,即東――東南――南――西南――西,是天逐漸衰減之道,前半期是天勝,後半期是天衰亡期。

陰來之道和陰顯之道是地之特性發展,其理上述同,不再贅述。

(作者:寒心冰血 本文由國學復興文化論壇供稿 刊載本文只為傳播信息,不代表本站認同其觀點)


來源:中國網文化中國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